加快项目建设 推动后发赶超
为贯彻落实全省项目建设年现场观摩会精神,总结交流全省教育系统项目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查找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加快我省教育工程项目建设,推动我省教育后发赶超,7月12日至7月13日,全省4+2教育突破工程建设现场观摩会在铜仁召开。省教育厅厅长霍健康讲话,铜仁市市长夏庆丰致辞,省教育厅副厅长级督学邹联克、铜仁市副市长李树新等出席观摩会。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教育重大突破工程,2011年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并陆续启动“4+2”教育突破工程(即学前教育突破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工程、高等教育突破工程,中小学围墙安全工程、优美教室工程)。截止2011年底,全省已建成公办幼儿园300所,建成农村学生食堂9961个,启动166个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工程、开工建设花溪高校聚集区建设工程,新建安全围墙18.6万米、在7612所中小学建设优美教室。
夏庆丰市长在致辞中首先代表铜仁市委、市政府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出席会议的领导和来宾表示欢迎。他说,长期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的关心支持下,铜仁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工程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按照“夯实基础,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改革创新,实现跨越”的工作方针,大力发扬“苦干实干,开放创新”的新时代铜仁精神和贵州教育精神,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克难攻坚,扎实推进各类教育项目建设,促进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特别是规划建设了3.55平方公里的川硐教育园区,举全市之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得到了省政府领导和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铜仁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兄弟市(州)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做好“4+2”教育突破工程建设,促进全市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霍健康厅长首先对铜仁市的“4+2”教育突破工程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铜仁经验”进行了概括。一是铜仁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二是各级干部创新思路谋跨越,三是领导扑下身子率先垂范抓落实。霍健康厅长指出,实施“4+2”教育突破工程,是紧跟省委、省政府“两加一推”主基调、“三化同步”主战略的需要,是贵州教育缩小差距、后发赶超的需要,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霍健康厅长对2011年工作进行了回顾。认为去年全省教育系统的收获,一是工作热情明显高涨,谋发展、抓发展,干事创业的氛围加快形成;二是发展信心明显增强,在攻坚克难中越干越能干;三是工作思路明显拓宽;四是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全省教育系统在实践中凝炼了贵州教育精神和贵州教师誓词,着力打造贵州教育“精神高地”,冲出贵州教育“发展洼地”。制定了全省教育系统“十二五”“12345”主要工作思路和“77853”的后发赶超目标。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创造力、执行力不强;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落后,素质能力跟不上;一些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不善于做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作风不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一些党员干部为政不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以权谋私问题等腐败现象多发,惩治和预防腐败任务繁重;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好等问题。要坚决向庸、懒、散、慢作风顽症“亮剑”,坚决向不敢担责、无所作为、好人主义“亮牌”,坚决向拖沓推诿、吃拿卡要等阻碍发展、损坏形象、影响投资环境的行为“开刀”,坚决向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宣战”。要振奋精神抓落实、突出重点抓落实、深化改革抓落实、转变作风抓落实、完善机制抓落实。
霍健康厅长强调,今年全省教育系统还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二是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三是抓好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四是认真实施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9月1日前各县必须全面实现和完善“校财局管”,对外承包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食堂必须全部回收,自办自管。将对至今未开工的部分项目进行调整。
邹联克副厅长级督学通报了全省教育工程进展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要求与会人员会后及时向党政领导传达此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领会、抓好会议精神的落实,着力在统一思想上下功夫,在加大力度上下功夫,在借鉴经验上下功夫,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埋头苦干,加快教育工程建设进度,确保质量,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机械工业学校、铜仁市教育局、正安县教育局作了经验交流发言。与会人员还实地参观了铜仁市坝黄中学、江口中学、淮阳中学以及川硐教育园区的思南师范、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建设情况。
省内各高校相关负责人,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各市(州)以及各县(市、区、特区)教育局局长或分管副局长等参加会议。
(厅办公室 供稿)
(责任编辑:gzsedu_t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