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638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3-09-20 17:11 字体:[]

杨华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对中学住校生开展心理干预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提案中建议加强对住校生的“硬”关怀,加大学校住宿等硬件投入,不断改善住校生住宿环境,提高生活便利化,让住校生减少生活环境上的不适应,在硬件上找到“家”的感觉。

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和编制省级预算,“十四五”以来每年争取和统筹有关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学校项目中央补助资金22亿元左右、省级财政预算补助资金7.8亿元,支持各地持续改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因地制宜统筹加强学生宿舍等硬件设施建设,配置学生生活必需的设施设备,全面改善学生吃、住、学、文化活动等基本条件,不断提高寄宿制学校办学保障水平。

二、关于提案中建议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心理辅导室不能只是用来迎接检查,成为摆设,要切实发挥作用。首先要提高专业化能力,心理辅导老师必须持证上岗,要有很强的心理辅导业务能力和丰富的与未成年人沟通能力;其次要主动出击,不能坐在辅导室里等着学生来咨询,未成年人如果出现心理问题,大多会羞于启齿、讳疾忌医,不敢主动咨询。辅导老师要多与班主任沟通,掌握学校住校生的心理动向,心理辅导和矫正活动,既要全面铺开,又要有的放矢,为住校生打开主动参与心理辅导的大门。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2023年4月27日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的规定:中小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开展预警和干预工作;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省教育厅在2022年7月28日已下发的内部文件《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中已明确规定各中小学必须独立配备1个心理辅导室,同时明确专人及办公场地。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将继续严格按照教育部通知精神及教育厅内部文件要求,监督各中学做好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建设工作,通过加大培训力度等不断提升各中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水平。

三、关于提案中建议加强对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培训。让全体教职员工都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基础,能尽快的感知问题,发现问题并且能解决一些苗头性的、轻微的问题。

为有效提升全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心理育人能力,省教育厅已打造贵州心理健康教育讲堂,通过邀请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开展线上讲座的形式,定期为全省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者、高校辅导员和中小学班主任等开展针对性强、专业度高的培训,培训效果良好,深受好评。截至2023年4月3日,我厅已成功举办十二期心理健康教育讲堂,参训教师6万余人次,近两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堂的主题为“中小学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领航员——学生常见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和“大学生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今后省教育厅将在实施“国培计划”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当中。同时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鼓励、动员全省各级各类教师在“平台”的心理健康专项板块参与学习。

四、关于提案中建议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日常教育。采取请资深心理医生、学者到学校讲课、经常性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开展学生健康心理的教学活动等。

省教育厅已于2022年7月28日下发的内部文件《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校要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主题班会,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为帮助师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我厅今年计划通过录制系列心理微课和不定期发布心理推文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指导学生、家长、老师学会沟通相处、互敬互爱。目前我厅已在贵州教育发布和贵州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号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已发布四期心理微课,主题分别为“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破解人际关系紧张问题”和“学习压力大如何调试”,目前四期的累计阅读量已突破四十万。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见的问题,我厅已通过贵州教育发布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推出“如果我抑郁了,请这样陪我”“‘谨防长假综合症’,转给所有师生家长”等推文,帮助师生及家长纾解心理压力。

五、关于提案中建议加强对住校生的“软”关怀,建立一些教师联系宿舍的制度,时刻关注宿舍同学之间相处的关系变化等情况。特别是发挥女教师的“母爱替代”优势,教授住校生洗衣、整理等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纠正坏的生活习惯,与住校生谈心交友,纾解住校生之间的关系等方式,让住校生在软件上感受到“家”的感觉。

针对此条建议,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认真研究建议内容,采纳建议中合理内容,通过在中学持续开展关心关爱计划,培养学生阳光自信、乐观积极的心理品质,营造开心和谐的校园氛围。

今后,省教育厅将一如既往牢记使命与责任,努力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温度、见实效,让正能量浸润学生心田,引导学生心理朝健康方向发展,推动我省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