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钟铭委员:
您在省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推进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您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近年来,贵州高度重视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重要精神和要求,以举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为主要抓手,以贵州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合作开展“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备忘录和贵州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深化贵州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紧紧围绕贵州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总体目标,人才强省、科教兴省的战略,立足东盟、辐射亚洲、面向世界,切实提升教育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积极鼓励和支持贵州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开展与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在公派出国留学、来黔交流学习、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合作办学、人文交流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顶层设计。近年来,国家和省在促进教育综合改革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实施工作中,制定和出台了相关具有政策指导性文件,都为地方开展教育国际交流工作提供了强有力帮助和指导。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教育对外开放政策性文件出台,为贵州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以及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与教育合作指明方向和注入动力。“十四五”时期要加大教育对外开放,要开创贵州特色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一是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强化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建设和推动成果的转化,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育交流合作,加大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人才,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推动教育国际科研合作,增强师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二是推动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做优出国留学工作、做强“留学贵州”品牌、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引导高校“走出去”赴境外办。三是要深入挖掘我省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建立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新思路,加强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合作。
二、关于支持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引进。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高校作为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的摇篮,如何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培养师生的国际视野,引进高水平的专业型国际化人才,保障学校紧跟国际学术发展前言,实现“走出去”与“请进来”的人才培养计划,在教育国际改革发展中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我省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引进,并给以政策支持。一是在外国文教专家引进方面。优秀外国文教专家引进一直是高校面临的困难和瓶颈,为帮助我省各级各类学校聘请英语母语国家外籍师资困难,我们积极向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申请“引智项目”为贵州高校提供优秀外籍教师的支持,多年来,我省部分高校一直是“引智项目”的受益者,拓宽外籍教师聘用渠道,同时为鼓励支持高校积极聘请优秀外国专家,每年为长期聘有外外国专家授课的高校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我们还充分利用外交部支持贵州的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协调我驻外使领馆、国际组织等机构帮助大力宣传推荐贵州教育,吸引更多国外优质外籍专家、教师来黔任教讲学,不断增加学校外籍教师的聘任人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二是引进海外留学经历的高层次人才方面。我们积极支持高校引进海外留学经历的高层次人才,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交流合作,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引进和培养我省需要的教育国际交流高层次人才。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大高校教育国际人才引进的倾斜力度,在遴选省核心专家、省管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时,向优秀国别和区域研究高层次人才倾斜。
三、加强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学校的推动和发展靠人才支撑,人才队伍的建设,关键靠培养。近年来,贵州以举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为主要抓手,积极为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搭建教育国际交流平台,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主动“走出去与引进来”,积极推动高校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组织指导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019年我省正式发布《贵州省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鼓励和支持有条件高校开展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积极争取教育部非通用语教指委及省市有关院校的大力支持。2020年,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兴义民族师范学院4所高校申报的缅甸语、泰语、老挝语、葡萄牙语、朝鲜语等5个新增本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备案,并于当年4所高校实现首次非通用语专业招生和人才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推进贵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贵州对外开放水平的人才保障。
四、关于加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经费投入。我省高度重视教育扩大对外开放,为加大力度做好我省高校师生主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互工作,加强我省高校与国(境)外高校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我省每年实施“贵州省千人留学计划”、联合国家留学基金委实施“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和“地方合作项目”,不断加强资金投入和提升支持力度,积极鼓励支持选送优秀在校师生赴国(境)外高校或教育机构交流学习、研修,紧跟国际学术前沿,拓宽科学研究视野,提高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同为推动来黔留学事业发展,提升来黔留学数量和质量,贵州专门设立了“省级来华留学生奖学金”“贵州省丝稠之路外国留学生奖学金”“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青少年牵手未来行动计划专项奖学金”“黔老奖学金”等吸激励政策,并积极完善了“中国政府奖学金—贵州省级奖学金—高校校级奖学金”三级外国留学生奖学金体系,吸引更多外国学生,特别是东盟国家学生来黔交流学习。
五、关于深化人文交流,发挥教育亲和力的建议。2018年,我省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顶层设计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总体目标,以提供人才支撑、促进民心相通、实现共同发展为重点任务,充分发挥贵州省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紧密结合贵州省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大力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全面提升贵州省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质量和水平。截至目前“交流周”已在贵州举办10余年,已成为贵州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多年来,已成功举办了“汉语桥”东盟国家青少年来华夏令营、“汉语桥”——“诗琳通公主”杯汉语演讲大赛、东盟留学生汉字听写大赛、中国-东盟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东盟少儿艺术教育成果展、中国-东盟青年影像论坛暨东盟青年“看中国”纪录片展映以及中国-东盟大学生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文艺汇聚,彰显中国风”中华才艺展示青少年交流活动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青少年交流活动,已经成为中国和东盟青少年培养友谊,互学互鉴的重要平台,极大促进了中国-东盟青少年的交流了解,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助推了中国与东盟青少年交流的蓬勃发展,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驻入活力。下一步,我省持续办好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持续发挥交流周的效应和作用,推动开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打造“知行贵州”青少年人文交流特色品牌项目,推动双方教育务实合作,促进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