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李春鸣委员:
您提出的《加强遵义区域内本科高校建设 为唱好“双城记”提供人才保障》收悉。感谢您对我省遵义区域内本科高校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对遵义本科教育,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的建议
一是优化本科专业建设。积极支持遵义区域内3所普通本科高校遵义医科大学、遵义师范学院和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的发展,2016年以来,获批本科专业22个,其中基础医学、儿科学、助产学、康复治疗学、智能医学工程、健康服务与管理、养老服务管理等专业均为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亟需专业。2019年以来,支持遵义医科大学、遵义师范学院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遵义医科大学获3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获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机构认定“无条件通过”,医学教育认证质量得到国际认可。遵义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
二是实施系列人才项目,支持高端人才引进。近年来,实施系列人才项目,助力各高校高端人才引进工作,主要有“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东西部人才扶贫协作”“15851 人才精英工程”和“人才领跑脱贫计划”等。遴选培养遵义医科大学陈永正等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百”层次人才12人,遵义师范学院李小飞等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6人,“千”层次人才81人,其中遵义医科大学陈永正教授与贵州大学李虎教授入选2019年度科技部、教育部青年拔尖人才,实现我省青年拔尖人才“零”的突破。省人社厅出台了《贵州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操作办法》为事业单位急需人才的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特殊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招聘程序,有效支持了遵义高校高端人才引进。
三是克服人才虹吸效应,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加大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培养,大力支持遵义医科大学和遵义师范学院开展2020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从专项经费、教师编制、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遵义医科大学已满足博士学位申请基本条件,被推选为贵州省2020年度拟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参加全国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评审,目前正在评审中。
二、关于“加大对遵义高校合作共建的支持力度”的建议
一是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着力提升遵义教育发展水平。近年来,坚持“优势互补、加强交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共赢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省校合作,每年组织遵义高校或支持遵义市独立组团走出去引进人才。在全国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科研院所各层次人才。2020年,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遵义京师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西南基地、教育部智能技术与教育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成果转化基地(遵义)。2021年,江南大学遵义研究院在茅台学院挂牌成立,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及培养。为加强粤黔两地教育合作交流,遵义市教育局和珠海市教育局将协商签署教育合作框架协议,开展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与遵义师范学院等高校结对工作,在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质量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提升水平。
二是推动校企联合机制,开展科研合作。实施产业导师计划,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行业与实务部门参与的导师队伍,不断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所在企业与高校共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遴选首批各类产业导师(研究生导师类)100名,其中遵义医科大学产业导师9人,进一步推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各类研发载体、开展科研项目合作。
三、关于“加大对遵义高校经费支持力度”的建议
一是积极帮助高校化解债务。2015年省委省政府按照“财政承担一部分、高校自还一部分、企业运作一部分”的原则,启动高校债务化解工作,遵义医科大学作为参与化债。高校偿债资金来源为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亿元、归集高校教育专户收入的40%、企业运作资产收入偿还的部分。根据遵义医科大学和贵州省金控集团所属国有资本运营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省属高校债务化解协议》,遵义医科大学债务23.78亿元已全部划转资本公司,由资本公司统筹上述资金偿还债务。
二是提升教育质量,支持专项经费。为提升市(州)高校办学质量,省财政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与质量提升等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校内涵式建设,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2020年,安排遵义医科大学各类专项资金9932.58万元,现已下达8119万元。按照《贵州省教育领域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加强市级配套资金匹配,2021年,遵义市承担了高校国家助学金997万元,高校助学贷款政府贴息和风险补偿金2500万元、精准扶贫资金9385万元,市属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学费补偿200万元等。
三是保障生均拨款。遵义医科大学作为省属普通本科高校,省级财政每年足额保障其生均经费,目前我省财政生均拨款标准为本科生12000元/生·年,考虑到医学类学校需要购买仪器、设备的特殊性,对医学类的公用经费部分按1.4的折算系数计算,在此基础上,2019年对硕士研究生生均拨款系数调整为1.5,博士生生均拨款系数调整为2。即我省医学类生均拨款标准为本科生14400元/生·年,硕士研究生为21600元/生·年,博士研究生为28800元/生·年。按此标准,2020年省财政安排给遵义医科大学生均财政拨款资金2.4亿元,2021年已安排预算2.46亿元。
四、关于“加大对遵义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支持力度”的建议
一是整合高校资源,推进“双一流”建设。省教育厅支持遵义高校申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促进遵义高校“双一流”建设。遵义市加大相关资金的整合力度投入约100 亿元,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建成遵义大学城,实现遵义医科大学、遵义师范学院等高校聚集发展,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区域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 建设的实施方案》(遵委〔2017〕24 号),大力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一流专业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支持遵义医科大学药学和临床医学建设国内一流学科,支持遵义师范学院赤水河生态环境学科群建设。2018年,原遵义医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遵义医科大学。2019年,遵义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遵义医科大学4门课程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临床医学入选国家一流专业。
二是大力实施协同创新工程。省教育厅利用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中央资金实施协同创新工程,支持遵义地区高校建立特色民族药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组织损伤修复与再生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10余个重大科研平台。遵义医科大学获2020年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贵州省一流大学一期重点(含培育)项目19项通过验收。
三是提升创新能力,改进教学水平。2020年省级财政安排遵义市本科高校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3578.68万元,扶持市州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专项资金277.7万元,用于遵义市高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鉴于高校建设发展资金需求大的情况,2018至2019年,省财政通过一般债专门安排遵义医科大学共计13040万元,支持该校开展建设发展、高层次人才队伍引进和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等。
五、下一步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与遵义区域内本科高校的合作,加大对遵义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加大对遵义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在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中加大对遵义高校和医科类高校高端人才引进培养,积极推荐遵义医科大学申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通过实施该计划,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科研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促进遵义高校双一流大学建设。
二是积极抓好第九届贵州人才博览会人才落地跟踪工作,督促用人单位落实好相关人才政策,确保人才尽快落地发展。用好“绿色通道”引才,维护好人博会线上平台,确保人才线上对接、初审工作顺利推进,用人单位根据实际开展线下面试、签约。根据遵义高校人才需求,组织重点用人单位赴省外开展省校合作人才引聘活动,实施教育对外开放行动计划,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突出“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探索多领域“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提高高校合作共建水平。制定合理政策,进一步推进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或离岗创业,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与企业紧密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从企业中找项目,避免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脱节,积极培育科研成果,推进成果转化。
三是按照《贵州省教育领域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要求,切实落实支出责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专项经费预算,足额拨付各高校各类专项资金,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确保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保障高校正常运转和高质量发展,为革命老区建设“双一流”大学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四是落实好遵义医科大学的财政支出责任,继续安排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市(州)高校加强内涵建设。优化高等院校结构,实施高校提升行动,推进遵义大学城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高校教学、科研、人才、智力资源,组建“省属高校教学联盟”。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部分高校转型发展,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进一步推进遵义医科大学和遵义师范学院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指导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加快推进转设工作。推进高校全国一流学科建设工作,提升遵义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 推进高校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打造一批国内知名重点特色学科和学科群,着力打造以学科为核心的高校发展路径。以学校文化创建、特色发展实施品质学校建设工程。实现遵义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助力遵义形成重要“增长极”、唱好“双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