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419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1-09-07 10:05 字体:[]

陈丽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将农耕文化引入中小学课堂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顶层设计,重视农耕文化教育

积极为全省中小学利用“农耕文化”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政策支持。一是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统筹校内外资源,充分挖掘贵州特有山地农耕劳动文化,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创造条件,推动学生学工与学农相结合。二是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要求: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等社会劳动实践。

二、加强融合渗透,开展农耕文化教育

在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纳入“农耕文化”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采取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组织形式,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鼓励广大中小学将农耕文化中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三、加强活动引领,开展农耕文化体验

坚持每年在全省中小学广泛开展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各中小学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积极统筹农耕文化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区域农事和民俗特点,组织学生在丰收节前后,走出校园课堂,走进乡村田野,开展民俗文化现场教学、农事劳动体验、乡村考察等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已连续开展十四届的“贵青杯”德育品牌活动的作用,开展“‘巧匠智造’劳动展示活动”和“未来职业劳动体验活动”等,引领广大中小学生自己动手学习传统手工业,深入到田间地头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体验劳动创造价值。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统筹规划和劳动教育资源建设,加强农耕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领广大中小学生感知民俗、追寻历史、体验农事、崇尚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