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珊珊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机制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开展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一是聚焦立德树人,高质量开展中小学党史学习教育。在遵义会议会址组织了以“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为主题,以“红军山下讲长征、会址楼前学党史、红色基因代代传”为主要内容的“开学第一课”,组织全省所有中小学校集中观看;二是联合省文明办等15家部门印发《关于在全省中小学组织开展“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深入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贵青杯”系列活动38个项目,各中小学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料和我省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从教学课堂学党史、校园活动学党史、校外实践学党史三个维度对全省中小学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行了全面系统安排部署全省各中小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广泛开展“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主题阅读活动、寻访红色足迹研学实践活动、“从小学党史 经典话百年”课本剧展演活动、“悦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在党旗下成长”手抄报比赛、“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小小红色讲解员评选活动等,充分展现了我省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鲜艳红色、展现贵州厚重红色文化的亮丽底色、展现贵州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幸福成色。三是开展戏曲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四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实现学科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和谐统一。
(二)融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礼仪教育
积极引导未成年人牢记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涌现出省级“新时代好少年”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全省学校广泛开展“文明校园”评选活动,把地方历史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纳入文明校园评选范围。如:贵阳市第一中学、贵阳市实验小学等6所学校获得全国“文明校园”称号,修文县第二实验小学、息烽县云环小学等14所学校被评为省级“文明校园”称号。贵阳一中《创生C-ACT生涯发展工具箱,探索高中生涯教育课程体系》、贵阳六中《构建学校核心文化体系培养适应国家需要建设人才》等6个案例入选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
(三)利用好社会资源开展地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部门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资源,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开展地方乡土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到历史文化场馆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充分了解与熟识历史名人、历史故事。另一方面,与社会机构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既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特色又提高学生乡土传统文化修养,培育爱祖国、爱家乡的精神。
(四)开设好地方课程和学校校本课程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推面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和小学科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教材厅函〔2017〕6号)、《省教育厅关于下达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修订)的通如》(黔教基发(2009)62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试行)>的通如》(黔教基发〔2009〕31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省实际,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读本等地方课程,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五)加强家校沟通
印发《贵州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学常规基本要求》,明确畅通交流渠道,增进家校共育。每学期召开不少于1次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师、家长与家长委员会座谈会。
二、下步工作打算
德育工作是“春风化雨”,是“润物无声”,说教式的德育工作模式注定不能适应新时期工作推进的客观需求。为此,我们将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的基础上,在遵照教育部、省教育厅工作要求的前提下,结合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联合宣传、旅游、科协等职能部门形成德育教育的工作联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扎实深入开展好青少年德育各项工作。组织中小学校以喜迎党的二十大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主题教育。
再次感谢您提出的富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够继续关注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更多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设性建议,共同推进我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