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舒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职业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和乡村振兴产学研中心”的答复
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发挥好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平台作用,积极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一是按照《教育部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技能贵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1〕14号)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要求。我厅积极整合高等教育机构、县域职教中心、农技站等教育和培训资源,建立5个以上示范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立适应县域产业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模块化培训课程体系。
二是教育厅为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贵州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措施》(黔府发〔2020〕13号)等文件要求,切实推动我省乡村振兴示范校、乡村振兴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其办学水平,提高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经厅党组研究同意,报省财政厅备案,我厅拟投入16900万元,用于乡村振兴示范校、乡村振兴实训基地学校购置教学、实习、实训仪器设备、设施和图书资料,补助教学用房、学生生活用房和教学实训用房建设、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开展职教脱贫等。三是人社厅发挥好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平台作用,积极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13家技工院校开设农村电气技术、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现代农艺技术等12个农业类专业,有在校生919人。已累计输送农业类技能人才2043人。2021年底,人社部印发了《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我厅将根据规划要求做好部署落实,按照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要求,目前正就全省技工院校承接规划工作情况进行摸底。四是人社厅按照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印发了《关于印发2022年度“技能贵州”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要聚焦农业现代化,围绕十二大特色农业产业,特别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各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就业帮扶车间,扩大短平快培训对象和工种范围,开展短平快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五是人社厅针对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保障的问题,搭建乡村振兴招才引智平台,持续打造升级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平台载体,每年精准收集和广泛发布包括乡村振兴领域在内的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集成项目、政策资源推进规模化引才聚才,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陆续落地贵州发展。5月7日成功举办第十届贵州人才博览会,截至目前,本届人博会官网已上线企业4103家、提供岗位10484个、人才需求4.8万余人,其中乡村振兴领域单位377家、人才需求2026人,随着用人单位与人才进一步对接洽谈,将有一批乡村振兴领域人才陆续落地。六是制定《职成教处关于落实国家“十四五”农业农村有关规划的措施》,提出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建设。在全省遴选一批基础条件好,办学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建设。支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全省遴选建设10个。支持中高职职业院校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全省遴选建设30个。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特色培训。围绕我省十二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制定灵活的教学计划,开发一批实用、易懂的新型活页式培训教材,分层分类开展高素质农民、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乡村工匠、乡村治理等人才培训。
二、关于“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答复
为增强全省职业院校服务产业链能力,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服务全省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战略,省教育厅下发了《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职业教育服务32个产业链人才培养相关工作的通知》《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全省职业院校围绕蔬菜等27个产业链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要求各市(州)教育局,各职业院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引导全省职业院校围绕我省产业革命中的12个重点农业产业等实际需求,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着力培养符合我省实际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探索“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新模式。逐步实现“学校办到园区去、车间搬到校园来、专业围着产业办、学生就近找工作”和“厂校合一、人员同训、设备共享”的深度合作模式,支持建成38个职教集团,54所职业院校入驻工业园办学,支持19所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项目。联合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等六个省级部门联合印发《贵州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确定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3家企业为贵州省第一批建设培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贵州梦动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为贵州省第二批建设培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并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贵阳市为贵州省产教融合型培育城市。立项建设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航投航空学院、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华为大数据学院等多个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
同时,引导全省职业院校紧扣产业发展需要,以畜牧兽医、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园艺技术、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专业对接当地产业服务当地经济。如:六盘水学院与贵州宏财聚农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公司就刺梨种植、深加工产业链延伸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做大做强刺梨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与六盘水市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就猕猴桃种植,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提供必要帮助,共同推动“凉都三宝”走出六盘水、走向世界。
三、关于“弘扬乡村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答复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考察调研期间,在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扶贫车间,了解发展特色苗绣产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要求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组织指导职业院校围绕地方产业优势办专业,开设了工艺美术品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等苗绣相关专业,聘请了知名民间苗绣大师作为专业课教师进行指导,成立大师工作室开展技艺传承和教育教学,每年为全省苗绣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300余人。
印发《教育部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技能贵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1〕14号),明确实施民间技艺传承创新帮扶工程。鼓励职业院校、社会团体等组织参与民间技艺挖掘和保护工作;成立5个民间技艺产研联盟,创新民间技艺传承的方式;支持贵州省建立5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5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制定《贵州省职业教育兴黔富民行动计划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引导全省职业院校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推动乡村特色文化、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月28日,由省教育厅主办,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2021年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色项目(苗绣•贵银)竞赛在贵州凯里拉开帷幕。这是全省首次举行以苗绣和贵银为主题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体现了贵州职业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引领示范与创新发展,为培养更多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关于“支持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答复
我厅按照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及服务我省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积极探索职业本科教育的路径和方法。2021年6月,教育部批复同意贵阳护理职业学院与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合并转设为贵阳康养职业大学,全省第一所职业教育本科学校正式落地办学并招生。同时,省教育厅于2021年积极在全省启动了19所优质高职学校与9所本科学校开展“专升本”联合培养工作,开办了土木工程、旅游管理、学前教育等32个专业,各本科高校与联办高职高专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完善“专升本”联合培养方案,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该项工作的开展为相关职业院校下步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更为职教学子打通了学业提升通道,积极为促进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统筹下的学历教育涵盖了中职、高职、开放教育专科、本科、硕士,已有21年的本科层次教育的办学经验,是我省职业教育系统里一个靓丽的名片,对我省职业教育、经济社会及乡村振兴的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我厅一直支持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质量发展。在资金支持上,2021年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央专项资金分配给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386万元,提前下达给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央资金707万元,2021年现代职业教育省级专项资金2670万元,2022年现代职业教育省级专项资金1200万元,是全省职业院校中获得资金较多的院校之一。在项目支持上,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获得立项省级双高校、影像与影视技术骨干专业、实训基地、专升本工作等项目资金。
下一步省教育厅将协同相关厅局积极探索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和乡村振兴产学研中心。继续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进一步引导职业院校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各校专业优势,结合地方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求,加大乡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引导全省职业院校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推动乡村特色文化、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继续支持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形成涵盖中职、高职、本科多个层次相协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职业教育的关注、理解和支持,希望您一如既往的为我省职业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