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4221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2-08-01 10:42 字体:[]

王自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全面加强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议“大力发展当地的实体经济,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来助推经济的发展”的回复

(一)开展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创建

近年来,我省持续开展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创建工作,截至2021年底,已累计创建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323个,其中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4个,数量分别排全国并列第3位、第1位。2022年省文旅厅联合省发改委印发《关于开展第四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第二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镇遴选推荐工作的通知》,已收到122个行政村申报材料。通过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创建工作,发掘具备旅游开发价值的特色村寨,助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开展乡村旅游标准化评定

截至2021年,省文旅厅已评定标准级以上乡村旅游村寨、农家乐、客栈7150家。2022年,省文旅厅正在组织修订贵州省乡村旅游村寨、农家乐、客栈3个省级标准,编制乡村酒店、山地民宿标准,对乡村旅游住宿、餐饮进一步规范,形成纵横覆盖的乡村旅游住宿、餐饮标准体系,为农民从事乡村旅游相关行业指明了方向,拓展了农民创业增收渠道。

(三)推进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

省文旅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民宗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贵州省推进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推动乡村旅游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其成为成为贵州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大特点和乡村旅游的靓丽名片。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民宗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开展贵州省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申报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乡村旅游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申报工作,确定了20个进入现场评审的村寨名单,将于近期开展现场评审工作,择优确定一批示范点,并给予一定项目资金支持。通过示范点建设,进一步夯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助推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2021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6元,同比增长10.4%,两年平均增长9.3%。今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部署要求,全面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作为全省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挖掘农民增收潜力,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发展。2022年一季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4元,名义增长7.0%。

1.加强组织保障

制定《中共贵州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贵州省农民增收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成立农民增收攻坚行动工作专班,由省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同志任班长,省发展改革委等单位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班长,实行周调度、月会商、季通报,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全面推进农民增收各项工作落实。

2.巩固提升特色产业

抓住补齐“三农”短板的机遇,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加强政策保障,实施重点项目,持续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发展,吸纳更多农民工就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助推文化教育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印发《贵州省2022年特色优势产业巩固提升行动方案》,坚持市场化导向、省领导领衔、专班化推进等机制,继续优化产业布局和内部结构,做大做强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高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巩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果。据行业调度,至4月底,粮食种植面积3247万亩;蔬菜等特色产业产量持续快速增长,肉类产量同比增3.3%,水产品产量同比增10.5%。二是实施产业重点项目。引导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为引领,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吸纳农民就业。创建水城、湄潭等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辣椒、肉牛、食用菌、蔬菜、油菜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农业产业强镇项目44个,获约15.8亿元资金支持。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制定实施细则鼓励就地就近吸纳农民参与工程施工,2021年分解下达高标准农田任务250万亩,下达农田建设补助资金35.4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2万个。

3.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和文化等关联产业,农民可以就地就近就业,还能把特色农产品变礼品、特色民俗文化和工艺变商品、特色餐饮变服务产品,增加经营性收入。2021年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营业收入198亿元,相关经营主体13654个,从业人数达到25.7万人,带动农户29.2万户。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了《关于推动农文旅融合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坚持科学规划、有序发展,推动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二是强化品牌打造。2021年,打造贵阳市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等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遵义市凤冈县“茶海之心,康养之旅”等8条精品景点线路入选2021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贵定县、六枝特区获推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三是强化宣传推介。2022年3月,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体育局在贵定举办2022年多彩贵州春季赏花行系列活动,发布15大油菜花海,推介赏花10条精品旅游线路,制作短视频,协调人民网、新华网等新闻媒体图文并茂宣传,进一步提升我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有力带动乡村休闲旅游从业人员增收。

二、关于建议“政府要制定有利于本地优秀教师留得住,外地教师愿意来的政策”的回复

(一)启动“强师工程”,狠抓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启动“强师工程”。2021年6月,经请示省政府领导同意,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实施“强师工程”的实施意见》,聚焦立德树人、专业提升、骨干培养、体系建设四个方面,决定实施“铸魂”“提能”“薪火”“强根”“增效”“建强”六项行动,主要目的是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二是推进试点工作。2022年3月,在全省不同层面选择12个县(区)(含少数民族自治县)作为省级试点县,围绕“四项”重点改革任务,推进试点县教师队伍建设。

(二)推进师资培训,促进能力素质提升

一是实施“国培计划”。2021年,我厅印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21-2025)实施方案>的通知》《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21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大力实施“国培计划”,全年培训8万余人次。二是开展“省培计划”。印发《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1年度省级教师培训项目申报有关工作的通知》,积极开展“省培计划”,培训5000余人次。2022年,我省教师培训以“国培计划”为抓手,以农村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薄弱地区、边远地区教师培训为焦点,以基层学校办学中紧缺薄弱学科、教育教学改革急需领域为重点,科学编制培训计划,促进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并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新一轮培训,用3年时间对全省农村中小学校长开展轮训。

(三)强化师资保障,推进教师多元补充

一是实施“特岗计划”。我厅积极向教育部争取6400名中央“特岗计划”指标,补充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二是实施“三区支教”“银龄讲学”计划。选派1600名“三区支教”教师、500名“银龄讲学”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通过实施“特岗计划”“三区支教”“银龄讲学计划”,有力缓解了专业教师紧缺、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三、关于建议“在母语保持较好的地区,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要坚持使用‘双语’教学方法”的回复

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2021年12月召开的省委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推动民族工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21〕28号)提出要“抓住关键环节,解决突出问题,重点培养学前儿童使用普通话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省教育厅深入实施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童语同音”计划,印发《贵州省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童语同音”计划实施方案》,方案中指出要聚焦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进一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抓住学前儿童语言学习关键期,着力加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要求全省幼儿园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保教保育活动,使全省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学前儿童学前学会普通话、具备基本的普通话交流能力。

四、关于建议“政府要想方设法加大教育投入,从硬件和软件下手,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的回复

关于“教育投入不足”问题。一是为进一步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央和省分别专门设立了新疆西藏等地区教育特殊补助资金和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资金,2021年共下达1.04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

二是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从分配安排2022年中小学幼儿园项目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开始,已在因素法分配中将“少数民族地区常住人口数”的因素权重由8%调整至10%,进一步倾斜支持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2022年已安排的中小学幼儿园项目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通过设立民族地区因素权重安排给民族地区的相关补助资金中倾斜了47527万元,其中通过提高民族地区因素权重安排给民族地区的相关补助资金中增加9728万元。

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要求及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