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贵州省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妥善解决代课老师问题的建议》收悉。感谢对我省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近年来,贵州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教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通过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提升工程,以“强师工程”为抓手,统筹抓好师德师风、培养培训、管理改革、待遇保障等各项工作,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以“县管校聘”为抓手,优化师资调配
2022年6月,我省印发《省教育厅 省委编办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全省各市(州)、县(市、区)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行县级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核定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核定岗位总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使用编制和岗位、人员调配,学校负责具体岗位聘用、考核评价、绩效工资分配的工作运行机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教师岗位管理,在核定的岗位总量内,按照学校规模、班额、师资结构、承担教育教学改革和任务需要等情况,按照县域内中小学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原则,充分考虑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城镇学校的实际需要,将岗位具体分配到各学校,并结合教职工数量变化、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情况动态调整,每学年开学前报同级财政部门、人社部门备案。同时,支持各地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等方式,根据学生数量增加及教育资源分布情况,及时合理调整教师岗位,推动县域内城乡间、学校间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师范生培养教育作出了部署安排,培养院校要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实训平台和基地建设、完善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考核评价标准,选派优秀师范生到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实习支教。《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强师工程”的实施意见》推动培养培训方式创新,鼓励高校与中小学联合开展驻校式培养,落实师范生不少于一学期或18周的教育实践要求。引导师范生到中小学开展顶岗实习,一定程度能缓解中小学专业师资不足的压力。
二、多措并举,加强教师配备
一是实施“特岗计划”,优先补充乡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以来,全省累计已招聘13.5万名特岗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总数的38.9%,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师资得到有力补充,逐渐成为本地本校的业务骨干,有效改善了乡村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科结构。二是实施“三区支教计划”,每年全省选派1600名左右骨干教师到乡镇及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支教。三是实施“银龄讲学计划”,2021年以来,招募遴选了800余名优秀离退休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讲学。统一了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2021年,省级统筹调剂其他事业编制1万个用于加强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保障。截止2022年底,全省共有基础教育教职工59.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3.3万人,基本满足了办学需要,但也还不同程度存在区域性、学科性缺员问题。
《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充分把握和遵循我省教师队伍义务教育教师数量基本满足需求,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阶段教师紧缺等阶段性特征,创新机制配齐补足各级各类教师。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配置问题,县级人民政府要充分履行主体责任,统筹资源,优先解决。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在城区编制紧缺的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探索开展、稳妥推进“自主招聘、自主管理、经费包干”等改革试点。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按照在校生人数和师生比例核定所需岗位数量,自主招聘、使用和管理教师,自主管理教师和学校日常事务,地方政府综合核定经费直接划拨给学校,实行经费包干。或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公开招标方式,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承担教师的招聘、配置和管理,以合同方式建立新型的学校、教师与第三方关系,明确责权利,依法保障各方权益。按照上述方式聘用的教师,与公办在职教师在职称评聘、培养培训、晋升考核、工作津贴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七个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推行“员额制”管理改革,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职工编制缺口较大,无法通过挖潜增编、统筹调剂等方式满足用编需求的学段,推行“员额制”教师管理改革,配置标准以县和学校为单位实行总量控制,报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员额制”教师参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程序和办法选拔进入,签订劳动合同,实行实名制管理,根据合同期限内考核决定是否续聘。
下一步,将坚持以“强师工程”为总抓手,全面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提升工程”,大力实施“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强力行动”,为我省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师资队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