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良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收悉。感谢您对我省职业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近年来,我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以及贵州省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工作部署,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坚持把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强化政策引导、布局产学集群、创新工作形式与优化服务对接并举,合力开辟产教融合新境界。
一、贵州省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情况
(一)强化政策引领,形成产教协同育人新格局
根据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国资委共同研究制定的《贵州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下发《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职业教育服务32个产业链人才培养相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深化我省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我厅按照职能职责大力推进相关工作。印发实施《贵州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推动职教园区、产业园区项目组合式集聚发展,以清镇职教城为核心发展体,“黔北经济协作区—遵义、铜仁职教园”“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毕节、黔西南职教园”为“两翼”“三州”文化旅游区和部分县级职业学校为节点的“一体两翼多节点”特色布局全面形成。全省职业院校建成了74个省级重点专业群、204个省级骨干专业,建成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4个,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21个。出台《贵州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分批评选了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46家企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贵阳市作为产教融合型城市。
(二)对接产业需求,健全职业院校专业布局
紧贴区域产业发展,突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禀赋,按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超过5个专业群25个专业、中职学校不超过3个专业群15个专业”的原则,完成专业优化调整。聚焦信息时代产业发展新业态和民生领域紧缺专业,厚植专业内涵,建成74个省级重点专业群、204个省级骨干专业。
(三)布局产学集群,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发展新平台
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体系建设改革意见》,对接贵州区域协调发展布局和全省职业教育“一体两翼多节点”空间布局,组织全省职业院校申报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项目,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发展新平台。对接贵州区域协调发展布局,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分批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黔南州磷化工及新型储能材料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入选国家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全国大数据行业产教融合共同等22个行业共同体在贵州落地建设。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技能贵州”项目建设,2023年共评审出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8个,乡村振兴学院5个。实施贵州优质职业教育与本土国有大型企业联盟、与区域行业发展联合、与当地园区发展联结、与贵州主导产业联动、与城乡融合发展联袂等“跨界协同五联发展行动”,后立项建设50个黔匠工坊、2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00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探索“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推行“学校办到园区去、车间搬到校园来、专业围着产业办、学生就近找工作”,54所职业院校入驻工业园区办学。试点推动校企混合所有制,支持校企共建二级产业学院28个。联合省能源局,支持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首个省级能源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推进“校旅结合”工作,牵头制定并印发《贵州省教育厅 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推进“校旅结合”助推教育事业和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联合团省委、省文旅厅启动“青春遇见贵州·感受多彩魅力”首届大学生文化旅游节和全国青少年赴黔研学旅行推介活动。策划青春集会活动,发布首批涵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明、非遗传承、科普教育5大主题、30条研学旅行线路及“两免两减半”优惠。“研学贵州”成为暑期热门,“校旅结合”成果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展示。
(四)加强东西部协作,助力产教深度融合
成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东西部协作联盟,与广东省优质职业院校共建“粤黔”示范学校,携手N家企业,共同实施“1+1+N”协同发展模式,为“东部+贵州”提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持续与东部地区深入开展协作,在课程开发、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毕业生就业、员工培训等方面合作,形成“沪遵职教联盟”“广东一贵州职业院校对口支援联盟”等特色成果。
(五)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3年,围绕我省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共计统筹安排29.07亿元,支持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提升工程,进一步支持全省职业院校校舍建设和维修改造、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构建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统筹安排中央及省级现代职业教育专项资金17.87亿元,其中:支持中等职业(技工)教育5.06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全省中等职业院校达标工程建设、中职强基学校建设、筹用于职业院校校舍建设和维修改造、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同时,安排对下补助4亿元,由市州统筹安排用于所属区县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实施提升职业技能和学历双提升工程、区域性公共实训(赛)基地建设等。二是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市县职业教育项目。2023年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9.15亿元用于支持市县职业院校改扩建、实训设施、产教融合示范点等9个职业教育项目建设。三是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2023年获得相关资金2.05亿元,支持5个产教融合项目。
(六)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1.在推动职业院校师生双向交流方面
自2008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举办以来,积极推动贵州60所高校与国(境)外270余所高校、教育及科研学术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其中50余所高校与东盟等“一带一路”国家及港澳地区90余所高校、教育及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累计签署校际交流合作协议700余份。近三年来,我们通过实施贵州省“千人海外留学”计划,鼓励和支持贵州高校选派优秀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已推动20余所高职院校选派2500余名师生赴东盟等“一带一路”国家及港澳地区交流学习。同时,我们实施开展国(境)外师生“桥见”贵州项目活动、“知行贵州”丝绸之路青年交流计划等特色活动,吸引东盟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港澳地区2800余名青年师生来黔开展交流学习及文化体验。
2.在推动职业院校项目合作方面
近年来,积极帮助职业院校开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搭平台、拓渠道、引资源,推动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3所学校与美国、匈牙利、新西兰等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办学机构1个;同时,支持职业院校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专业特色,自主走出去开展境外办学,目前贵州7所高校赴东盟等“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境外办学项目,分别是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柬埔寨工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鲁班学校柬埔寨培训中心”、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老挝占巴塞华侨技术学院合作建立“中文+技能”交通人才培训基地(老挝);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与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合作共建“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与老挝同济医院合作建立“海外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与老挝教育体育部技术与职业教育司、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合作建设“黔匠—东盟学院”、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老挝教体部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合作建立“中老丝路学院”、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兰纳皇家理工大学合作经世学堂项目;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柬埔寨马德望省创建“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亚龙丝路学院”、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哥斯达黎加国家技术研究中心共建“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哥斯达黎加丝路学院”、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巴基斯坦苏库尔省立技术学院、巴基斯坦信德省职教局合作建立“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中巴丝路学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合作建立“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海外技能人才培训站”;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曼谷职业教育中心合作共建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文+职业技能”国际交流中心等,为东盟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国际汉语、种养殖、医药护理、电子商务、电子自动化技术及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交通工程技术等线下及线上培训,累计培训东盟国家人数8700余人次。
3.在国际学生招收培养方面
当前,贵州具有招收国际学生资格的院校共32所(本科17所、专科15所),共有在册国际学生1827人,其中13所高职院校有在册国际学生463人。
二、下一步打算
(一)持续加强顶层设计
高度关注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定期统计预测并发布各行业人才需求和就业等情况报告,着力搭建职业院校与企业有效沟通平台和渠道,建立健全以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各级有计划地抓重点、抓示范,需求引领、服务对接、实训支撑,推动校企合作深入有效发展,试点推广“本地学校+外省学校+企业”多主体联合育人、“产业链专业群对接”等校企合作模式,推动跨省、跨区域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基地、产学研用平台等。积极支持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改革建设和申报,开展省级试点城市培育。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服务“四化”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二)持续形成多方合力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重,各参与主体间存在“合而不融、合而不实”的问题。各有关部门不断健全完善机制体制,在土地、金融、投资、税费等方面加大激励力度,给予更多支持和优惠。支持和引导各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开发区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提高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推动建立“效益共享、育人同担”的运行机制,在政策、机制等板块为学校和企业找到更多切合点,弥合教育与产业之间的鸿沟,形成产教融合多方发展合力。
(三)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投入支持制度体系,在拓宽来源增加投入的同时保障拨付到位。重点支持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推动编制分配向职业教育倾斜,千方百计解决职业院校教师缺编、生师比不达标问题。加快构建高层次教师培养体系,积极开展领军人才专项培养,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大力提升职业教育教师数字化素养。
(四)持续开辟产教融合“新赛道”
支持黔南磷化工和储能材料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全国大数据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先行示范。在不同产业领域深化与行业协会、国内外头部企业合作,推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优质烟酒与生态食品、文化旅游等建设3—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持各市州结合产业发展优势,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校企共建一批专业、一批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一批产教融合示范园区、一批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中心、一批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