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安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易地搬迁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全省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安置区学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安置区配套学校建设。2021年全省新建、改扩建易地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669所,实现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配套教育设施全覆盖,切实保障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需要。二是加强资金投入。围绕易地搬迁安置区教育发展和教育帮扶薄弱环节,统筹谋划好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教育资源配置,如,2023年争取和统筹下达学前教育发展扩大资源、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支持消除中小学大班额省级补助资金59.15亿元,支持各地结合实际统筹安排用于完善易地搬迁安置区配套教育设施,改善安置区配套学校、幼儿园办学办园条件。同时,充分发挥各级教育基金会作用,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捐赠,拓宽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三是加强经费管理和使用。为推动各地落实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政策,足额保障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我厅已申请将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执行率纳入2024年推动市县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关于您提出的“安置点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建议直接拨付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专有账户”的建议。根据《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管理办法》规定,补助经费支付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作为城乡义务教育补助资金中的二级项目应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要求规范使用,不得向本单位或本部门其他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划转资金,不得从上级预算单位向基层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划转资金,资金使用应直接支付到最终收款方。因此,生均公用经费直接拨付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专有账户的建议与当前财政管理改革新要求不符。
(二)提升安置区学校教育服务能力。一是2021年印发《省教育厅关于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促进学校规范办学、科学管理,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逐步形成“标准引领、管理规范、内涵发展、富有特色”的良好发展态势。二是推进安置区学校“一校一案”提供课后服务全覆盖,减轻搬迁家庭辅导学生作业难等问题;依托“贵青杯”品牌活动优势,连续三年联合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对部分安置区配套学校音乐、舞蹈、美术教师开展跟踪培养,提高安置区学校课后服务能力。三是实施幼儿园“园园达标”工程,推动全省县(市、区)级示范以下等级的所有公民办幼儿园实现园舍条件达标、办园行为规范、教师配备到位、保教质量合格,提高安置区幼儿园保育教育水平。四是实施“公办强校”计划,指导各地着眼振兴乡村教育需要,根据属地学校区域分布遴选合理比例的乡镇学校和易地搬迁安置区学校,提升安置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让搬迁群众子女能够在“家门口”上好学。
(三)强化安置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利用“特岗计划”重点面向易地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和乡村学校补充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加大安置区学校教师配备力度。二是通过“国培”“省培”计划,加强安置区学校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育质量。三是2021年印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教师配备十要点》,指导各地进一步强化区域师资配备,推进“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在统筹用好用足现有教师资源的同时,采取特岗教师招聘、引进、考调、跟岗、交流学习等方式,配优建强安置区配套学校师资力量。
(四)推进省内本科高校领办易地搬迁安置点学校。印发《省教育厅关于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黔教发〔2021〕11号),一是指导各地持续推进省内本科高校领办易地搬迁安置点学校工作,通过人、财、物统交统管统办或派驻专业力量强化业务指导等方式,从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安全管理等多个维度入手,进一步探索实践,推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搬迁安置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同步提升。二是指导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为领办工作有序推进提供协调和服务等重要保障,在资金分配、项目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相关高校围绕提升领办水平在政策上、机制上大胆创新突破,学习借鉴全国知名高校办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成功经验,努力把省内高校领办搬迁安置点学校打造成贵州教育的又一张靓丽的名片。
(五)抓好安置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是高位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出台《贵州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施方案(2024—2026年)》,全面部署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求包括易地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在内的所有中小学校要上好心理健康有关课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健全监测预警机制、精准研判干预等工作,切实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二是加强硬软件设施配备。按照《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标准和要求,指导安置区学校独立配备心理辅导室并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天对学生开放,安排专人值班,及时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六)突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一是完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省教育厅等十三部门联合出台《贵州省贯彻落实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若干措施》,组织专家编写《家校沟通100问》等学习手册,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提高安置区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引导家长履行监护、安全等责任,关心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二是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在中小学校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十个一”,即,一个工作方案、一次全面家访、一次主题教育、一次校家沟通、一次家庭教育指导、一批社会实践育人基地、一系列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一个领导机制、一支专业队伍、一次督导检查,推动校家社协同走深走实。三是落实家访制度。将家校沟通、家访制度作为易地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教学常规管理重要内容,要求学校每学期召开不少于1次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师、家长与家长委员会委员座谈会。每学期均设立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教室、走进课堂,争取家长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依托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家庭教育指导。班主任每学年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家访,科任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随机协同班主任进行实地家访。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厅将持续加大易地搬迁后续教育扶持力度,改善安置区配套学校、幼儿园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安置区学校、幼儿园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持续抓好省内高校帮扶安置点学校、公办强校项目校向安置点学校、乡镇学校倾斜等相关工作,促进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有学上、上好学,助力乡村教育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