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界:
江岚委员提出的《关于贵州省高校博士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提案》收悉。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高等教育投入,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建议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我省高等教育。持续增加高等教育投入,优化布局规模。全省普通高校至目前已增至77所。贵州医科大学等4所高校新校区建成投用,省属高校“一校一址”布局优化调整基本完成,腾出的老校区继续用于办教育。新增学位6.35万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50%、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新增本科专业47个,贵州大学材料科学新增入选ESI全球前1%学科。在产教融合方面,组织大数据智能产业学院(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元宇宙与智能信息处理产业学院、贵州财经大学现代康旅产业学院、新能源材料现代产业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等4所产业学院申报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目前正待教育部批复;省教育厅下达经费100万元支持贵州医科大学健康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支持和鼓励贵州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现代产业学院,选聘产业导师200名共同培养。新增教育部科研平台1个,我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计获批建设9个(含培育)。教育厅支持高校建强优势特色专业,促进新工科与新医科的融合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培养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关于“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加大尖端人才引进力度”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总书记还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近十年,贵州省深入实施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推动“七大提升工程”取得明显成效,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实现跃升。在教育部总体布局规划下,教育厅持续跟进、积极争取增加我省硕博布点,全省高校新增博士单位3家、硕士单位2家、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34个,目前全省在校研究生36018。2023年全省高校在学硕士生比2013年增长1.78倍;在学博士研究生比2013年增长7.26 倍;普通高等本科学历教育在校生比2013年增长62.86%;近十年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新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20人。
三、关于“厘清涉冲突政策措施,减轻博士人才负担”的建议
一是拓宽博士人才职称评审路径。省教育厅在布局和优化贵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坚持量质并重,全面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扎实做好人才服务保障,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提升高等教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根据黔人社通[2022]108号文件,教学科研型教师作为课题主持人,完成高水平市(厅)级以上教学研究或科研项目(若为横向科研项目须单项实际到校科研经费10万元以上),并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或撰写较高水平的专项研究报告或决策咨询成果得到市(州)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或在市(州)党政部门组织的决策咨询成果评比中获奖;或决策咨询的建议被市(州)党政部门采纳,产生重要影响,写入政策文件,发展规划等。二是优化考核方式。激发创新活力,科技管理改革既要善于做“加法”,还要善于做“减法”。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起步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问题,推动减负行动效果持续深化。教育厅鼓励各高校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实行“一校一策”,优化考核方式,减轻博士、青年人才事务性负担,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
四、关于“改善创业软环境,提升科研成果孵化能力”的建议
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实施人才强省、科教兴省战略,大力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人才集群,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进步,推进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转型发展,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黔党发〔2012〕31号)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加快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黔党发〔2013〕12号),特制定本办法。一是入选百人千人创新创业人才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当年分别给予每人100万元、50万元奖励。第二年、第三年项目达产并实现预期效应目标的,经考核认定,继续给予相同奖励;优先申报专业技术职称,省政府特殊津贴、省管专家等;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显著效益的创新创业人才,优先给予个人与贡献大小相匹配的奖励、政治待遇和荣誉称号,享受省、市、县及有关单位制定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奖励。入选“百人领军人才计划”“千人创新创业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对研发的产品进行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时,可按照有关规定申请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对符合规定的项目,由项目主管部门统筹相关专项资金,给予3年内300万元贷款额度以内的贷款贴息补助;妥善解决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问题。二是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人员带着科技成果创办、领办、合办科技型企业,在职创业的收入归个人所有。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职务发明成果转化的所得收益,扣除成本后,可按高于60%的比例由研发人员及其团队自主分配,或以股权形式奖励专业技术人才。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设立股权激励专项资金,对于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创办的企业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的,折算比例可达50%—70%;对于符合股权激励条件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股权认购、代持及股权取得阶段产生的个人所得税代垫等资金支持。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023年为贯彻省政府“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战略部署,落实关于高校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要求,省教育厅组织全省高校积极行动,首批发布了6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将科技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中“贵阳国家大数据安全靶场攻防博弈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由贵州大学联合北京邮电大学共同揭榜,该项目省教育厅支持经费240万元、需求企业支持经费300万元。
五、关于“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形成博士人才与产业的匹配”的建议
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推动“七大提升工程”取得明显成效,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实现跃升。贵州目前共有28所本科高校,其中17所转型调整为应用型高校,占比60%。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其内涵是推动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把人才培养重心转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近年来,贵州省多措并举,引导和推动地方师范类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在“不摘帽”的前提下,向政策保障、深度转型、示范引领上迈进,贵州省应用型高校建设呈现良好势头。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精 神,并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 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加快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紧扣国家、 省重大发展战略和服务“四新”主攻“四化”,紧扣“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等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持“办精办专办特”学科专业,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进一步提高理工类学科专业占比,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逐步形成文理均衡、专业和产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近三年本科高校新增专业133个,撤销65个,专业设置更加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持续加大高等教育投入。集中力量做强贵州大学,推动本科高校突出优势、错位发展,推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扩容提质,促进和推动了全省高校分类改革特色发展、创新引领内涵发展、服务地方协同发展。二是强化平台,打造博士人才集聚“新高地”。人才的发展离不开平台支撑,教育厅将积极推进政校企深度融合,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围绕“富矿精开”和“六大产业基地”,推进产教融合,提升科研水平,为博士高层次人才创造更广阔的科研平台。三是及时跟进2024年学位授权审核国家评审进度。主动与教育部和高校联动对接,力争实现我省研究生教育新突破。同时,继续做好我省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的培育和建设,不断扩大我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