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实施 深化中国—东盟务实性教育合作
“中国—东盟高校国际交流论坛”在筑召开
8月17日下午,由贵州大学承办的第四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高校国际交流论坛”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来自东盟国家驻华领事馆、东盟教育部门、国际组织、高校、企业以及国内共30所大学、6所机构的120余名代表汇聚一堂,分享经验,交流思想。
本次论坛是第四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重要内容,旨在落实前三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达成的共识,在“中国—东盟教育信息网”的基础上,探索完善学生交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的实施,深化中国—东盟务实性教育合作。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刘京辉、东盟秘书处副秘书长Dato’ Misran Bin Karmain、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刘宝利分别做主旨演讲。
2008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在贵阳联合举办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就大学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及学生国际流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搭建起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2009年8月,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第二届“交流周”开幕式上首次提出“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的倡议;2009年10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泰国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时,将“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作为深化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之一提出;201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第三届“交流周”暨“首届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开幕式上,再次重申了“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得到中国和东盟国家代表的高度认同,为深化中国与东盟务实性教育交流合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对拓展双方的人文交流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双方教育交流合作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一是教育交流平台和机制日趋成熟。中国成功举办三届“交流周”,增进了战略共识、加强了双方互信、深化了教育合作、形成了辐射效应,成为推动双方教育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特色品牌,标志着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在教育领域的深化。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文莱、缅甸、老挝、柬埔寨、菲律宾签署了教育交流协议,与马来西亚、泰国签订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为双边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政策上、法律上和机制上的支持和保障。
二是学生流动逐渐成为交流主渠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希望学习和了解对方国家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形成了强劲的“东盟热”和“中国热”。中国赴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从2008年68510人上升到2010年82431人,年均增长6960余人;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从2008年34735人上升到2010年的49580人,年均增长7420余人。目前,中国在东盟国家的留学人员已近9万人;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已突破5万人。中国每年都邀请近千名东盟学生来华参加“中国—东盟青少年夏令营”和“汉语桥—东盟学生夏令营”,同时也组织青少年学生到东盟国家开展交流活动。
三是校际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和务实。双方高校充分利用“交流周”这个业已形成的平台,在平等、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双方高校利用各种双边、多边会议和交流互访达成了许多合作共识,签署了一批合作协议。近三年来,中国和东盟共有100余所高校的1200余人先后参加了“交流周”活动,其中就有31所东盟大学和47所中国大学在“交流周”期间共签署135份合作协议,还有4所东盟大学相互间签署了2份合作协议。
四是语言教学和民间交流日趋活跃。中国高校不仅开齐了所有东盟成员国语言专业,近年还向东盟派遣汉语教师和志愿者5000余人,为东盟培养汉语教师近万人次,目前在东盟国家建立35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近7万人。此外,双方民间往来成倍增加,跨境旅游、贸易交流和边民往来也日趋活跃。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双方各层次、各领域的人员交往就超过了1000万人次,是20年前的10倍以上。
刘宝利表示,加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不仅有利于双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与东盟的教育交流合作已取得长足进步,建立起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教育互补协作、资源共享,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交流发展道路,但与应具有的合作水平相比仍有很大潜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依然具有广阔需求和提升空间,值得我们关注。
刘宝利提出要进一步搭建学生流动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探索和拓展大学校际合作办学模式;构建形式灵活多样的学生交流机制;推动设立“中国—东盟留学生基金”;发挥中国—东盟青少年交流平台效能,以务实推动“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在新的起点上加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小泉在开幕式上致辞。贵州大学校长陈叔平主持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