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近年来,凯里学院立足黔东南民族文化沃土,以非遗保护为抓手,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形成了“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产业创新”的特色发展路径,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深化非遗研究,筑牢保护根基。凯里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整合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贵州苗绣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民间文献研究中心、清水江文书数字人文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提升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民族学学科建设水平。学校师生参与完成《苗族古歌》《侗族大歌》等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工程,出版《黔东南苗族侗族生态文化研究》等专著20余部,出版《苗族侗族文化概论》《苗族语文教程》等教材多部,研发地方民族文创产品300余种,多项成果被地方政府采纳应用,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衔接提供理论创新。
创新育人模式,培育传承力量。学校将非遗传承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连续四年开办五年一贯制“民族文化传承班”,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民族民间工艺”“非遗保护与管理”等特色课程,并联合地方政府、非遗传承人共建实践基地。近年来,凯里学院与地方合作启动“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成为贵州省4所入选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高校之一。成功开办了银饰、蜡染、刺绣等20余期培训班,培训学员1600余人,推动多名学员返乡创业。2024年,“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培训班学员制作的贵州非遗手工艺品亮相第18届名古屋中国春节祭活动,登上了国际舞台。
推动产业融合,激活乡村经济。学校积极探索“非遗+产业”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依托校地合作平台,学校与岑巩县、榕江县等共建“非遗工坊”,打造凯里学院侗族非遗技艺教学实践基地,积极传承苗族蜡染、刺绣、织锦及苗药等非遗项目。此外,学校连续四年开展“乡村振兴·百村计划”,通过包装设计特色农副产品,绘制墙画等方式打造品牌效应,提升品牌溢出价值,以此助力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带动当地民宿、餐饮等产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