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战线联播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三维联动”打造劳动教育特色模式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决策部署,立足学校特色优势,充分挖掘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构建“价值引领-能力提升-审美创造”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探索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新路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化“三个保障”,构建劳动育人新体系。深入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完善工作机制。出台《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新时代劳动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5)》,明确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学分认定、考核评价等管理办法,形成自上而下劳动教育工作实施合力,以制度保障学校劳动教育有序开展。二是强化经费保障,确保经费投入。将劳动教育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为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教育实践、设施设备、活动场所等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确保劳动教育顺利开展。三是强化师资保障,加强队伍建设。成立校级劳动教育教研室,组建由专任教师、辅导员、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内的校内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外聘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构建校内校外协同的劳动育人工作格局。

抓实“三个载体”,营造劳动教育新生态。发挥课程、活动、平台育人优势,围绕“培养方案”,结合专业特色,切实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建强劳育课程阵地,强化课程育人作用。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注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法规、劳动安全等教育。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通识课,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在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训、实践教学中强化劳动知识和技能训练,强化劳动教育、劳动情感和劳动态度培养,全面培育劳动精神。二是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发挥实践育人功能。设立勤工俭学岗,通过宿舍管理、校园绿化、科研助理、食堂帮厨等引导学生树立自觉劳动的习惯和品质;开展班级卫生评选、文明寝室评选等活动引导学生增强自觉劳动意识。开展“三下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乡村、走进社区参加生产实践,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奋斗精神。三是拓展劳动教育平台,学训赛创一体推进。依托学科竞赛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学创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各类竞赛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动手操作、展示展演等培育进取创新精神。

着力“三个创新”,开拓劳动教育新路径。立足地方山地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开发特色课程、建设特色基地、组织特色研学活动,打造以劳育人新范式。一是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劳育特色课程。提炼地方民族文化中劳动教育案例、劳动模范事迹、劳动场景等育人资源,建成充分彰显地方特色的《布依族农耕智慧与农作物栽培实践》等校级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有效发挥地方优秀文化育人功能,引动学生厚植劳动情怀,弘扬劳动精神。二是整合学科优势,建设劳育特色基地。将能体现地方优秀山地文化的“蓝染”“版画”“糠包制作”等融入专业教育,融入育人实践,建成“贵州民间蓝染工艺美术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思用合一’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省级劳动教育基地,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三是聚焦研学赋能,打造劳育特色品牌。立足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创新构建“研学+劳动”融合育人模式,将传统劳动场所转化为沉浸式研学基地,在非遗传承、农耕体验、社区服务等劳动实践中融入探究性学习,培育了《民族文化与中小学教学设计》《民族体育与健康》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劳动实践成果,使劳动教育真正成为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载体,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的可示范、可推广的特色育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