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关于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78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4-10-22 14:24 字体:[]

蔡昆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多元协同 创新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1.教育部门实施多校共举大力服务乡村人才振兴。一是省教育厅联合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省科学技术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了《关于公布贵州省首批产业导师(研究生导师类)名单的通知》(黔教发〔2021〕5号),印发了《贵州省“校农结合”助推乡村振兴开新局实施意见》、《省教育厅关于提升高校创新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高校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选聘各类产业导师助推我省乡村振兴。鼓励支持高校设立产业导师流动岗位,从企业、科研院所等选聘农业相关产业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贵州省高校产业导师,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农业现代化类专业人才,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组建助推农业现代化产业导师团,赴生产一线进行创新实践,加快组织实施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推动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产业导师团的优势,积极参与高校学科建设,推动校校、校企、校地深度协同,促进教育和产业、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等资源要素集聚、优势互补,指导学生切实提高职业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截止目前,共完成选聘产业导师500人,设产业导师团31个(其中农业现代化产业导师团11个),累计下达产业导师引导性经费1000余万元。下步省教育厅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扩大产业导师队伍,加强产业导师管理,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二是着力在国家开放大学组织实施的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上下功夫,加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招生宣传力度,全省办学体系先后有60余个县级教学点参与招生,开设农村行政管理、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10余个。2023年,全省乡村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1357人(其中本科90人,专科1267人),同比增长165.6%。

2.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23〕13号)(以下简称“1+4”文件)要求,全力打造“技能贵州”,推动“贵州技工”、“黔菜师傅”、“黔灵家政”、“黔旅工匠”四项工程,重点针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脱贫户、易地扶贫搬迁户、高校毕业生、残疾人等群体开展培训。结合“六大产业基地”、优势农业产业等企业用工需求,依托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优质平台,通过短平快培训、中长期培训、证书直补等多方式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23年,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培训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23.01万人次。着力构建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针对乡村技能人才,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对于实操能力较强,理论知识较弱的乡村技能人才,聚焦我省特色产业,开发正安吉他制作、水族马尾绣等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对于具备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申报条件的乡村技能人员,鼓励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评价。

3.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带头行动。2023年,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开展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推介和“大国农匠”推荐,举办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贵州分赛,其中2名选手获得参加全国总决赛资格,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获得“优秀组织奖”,“贵州老嬢嬢品牌产品销售项目”获优胜奖。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通过“4个一”培育模式(即一个月集中授课、一学期线上学习、一系列考察互访、一名导师帮扶指导),深入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共培育“头雁”1172人。广大“头雁”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增强了能力,“头雁”联农带农、强农兴农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二)农民继续教育体系建设

贵州开放大学建有统一的乡村振兴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和数字教学资源库。主要采用“线上+线下”一体推进学习平台、学习资源建设。近年来,我省从试点探索到示范引领,共建成93个社区教育教学点,涵盖省、市、县、乡镇(街道)、社区(村)等五级单位,投入资金2275万元,已初步形成两级指导五级办学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雏形。搭建综合性学习支持服务平台“贵州省终身学习在线”,由门户网站和9个市州网站共同组成,网站设有风采展播、课程学习、新闻资讯和老年教育等板块,整合生活保健、休闲娱乐、家庭教育、文化艺术等资源12000多个课程视频,为广大学习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开通贵州省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抖音号等网络平台。仅2023年,抖音总转发量达207369次。视频号月均播放量7.8万次。公众号发布信息3715条,平均每条阅读321人次,单条最高阅读6841人次。实施“互联网+老年教育”,支持贵州开放大学与中国广电贵州公司合作,开设贵州老年大学专区,向贵州省内广电网络电视老年用户提供学习支持服务,自2021年开通以来,平均每月的点击量过3万人次。现代信息技术带动各类优质学习资源和高质量资讯分秒间跨越崇山峻岭,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大屏”、“中屏”和“小屏”多种方式打开。这些数据为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更大信心、更多可能和更美愿景,为农民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数字化融合打开新篇章。

(三)探索学分银行建设

贵州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立足于国家、贵州省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先行先试,依托开放大学分校建立了9个地级市学分银行分部,辐射带动省内88个县(市、区)学分银行工作站。贵州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旨在探索各级各类学历、非学历教育学分认定、存储、转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持续为各类学历教育学生、非学历培训学员等提供开账户、存成果、促转换等服务,目前累计服务11万用户,累计126302个学习成果,成果转换达3000余次,在线资源管理中心课程资源达395门。学分银行自成立以来,建立健全制度框架,充分利用智能技术,高水平推进信息化建设,做好学分银行的管理服务平台运营和管理工作,确保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为开放大学、职业院校以及各类非学历培训项目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存储学习成果,同步有序开展学习成果认定。通过学分兑换,真正打通“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个人成就”相互衔接贯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让农村高素质人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成果,获得学历认可或非学历的学习成果奖励,提高农民社会地位和学习获得感,进一步激励农民提升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激发创新活力和发展潜能,促进农村建设学习型社会。

(四)强化学科建设,加强项目支持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持办好涉农高校,促进高校与地方协同发展。支持省属高校与市(州)政府合作共建,统筹区域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建立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的对接机制,共建一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推进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县乡特色产业发展,发挥高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支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群)18个,其中涉农类相关学科有6个,占1/3,分别是:贵州大学的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生态学、生物学、林学,贵州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

二、下一步打算

一是优化教学模式。调整相关专业结构,紧密结合乡村人才的实际所需,优化课程设置,将与基层实际所需的相关职业资格认定、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融入课程设置中,切实提升村干部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为基层培育一批“懂技术、有水平”的实用性村干部,有效提升基层村干部的服务水平。二是持续支持学分银行建设。积极推动将学习型城市建设深度融入城市发展,汇聚各级各类教育、文化、科技等学习资源,依托开放大学(含广播电视大学)、职业院校、社区教育机构等,构建资源融通与共建共享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开放。推进各类教育融通发展,深入推进学分银行应用实践。健全和完善学分银行机制,推动课程开放、“课证融通”等教学管理改革,促进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与成果转换,推进学历教育与社区教育、社会培训、老年教育等非学历教育的沟通衔接。加强学习成果互认联盟和认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基于新技术应用、多元参与、透明可信的学习成果认定体系以及学分银行社会服务的运行模式,推进各类学习成果的积累与转换,提高学分银行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提升全民学习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贯彻落实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发展“1+4”文件,工程化、项目化推进“贵州技工”“黔菜师傅”“黔灵家政”“黔旅工匠”四项工程。结合“六大产业基地”等企业用工需求,按照“先定岗、再定培”的原则组织实施中长期培训,鼓励企业以“订单”“定岗”方式委托人社部门开展培训,鼓励有意愿、有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先签订上岗协议再参加培训。依托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乡村技能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