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玉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多举措守护学生心理健康,办优质均衡教育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出台相关政策文件。2023年8月16日印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强化统筹、突出重点、完善体系等方面,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2024年4月19日由省教育厅代拟,以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贵州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施方案(2024-2026年)》(黔府办函〔2024〕22号),政府统筹、部门协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持续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加快构建学校心理健康管理体系,促进家庭教育观念明显转变。4月24日印发《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大中小学校“5.25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开展“5.25心理健康教育月”系列活动,提升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水平,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首次覆盖全省大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也是首次覆盖全月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并且于5月22日举行全省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启动仪式。
(二)安排部署相关会议。2023年7月11日,召开贵州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2024年4月24日,召开全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培训暨部署会,会议对印发的《贵州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施方案(2024-2026年)》(黔府办函〔2024〕22号)进行解读,重点安排部署2024年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并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培训。6月6日印发《省教育厅关于扎实做好中小学心理“双筛查双结合”工作的通知》逐步建立学生和家长“双筛查”机制。6月11日印发《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的通知》,已于6月17日-19日对全省心理健康工作专干进行理论水平及业务能力培训。6月19日召开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推进会,集中探讨如何高效有序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为进一步做好我省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三)建立心理健康分级管理体系。在全省高校大力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推动管理力量、辅导员、思政教师、学生干部、党团干部下沉一线,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在学生身边,充分发挥“三长制”(楼长-层长-寝室长)作用,发挥朋辈互助作用,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每个寝室设立宿舍心晴员,建立“寝一班一院一校”四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以及“寝一班一院一校一厅”信息反馈机制,每年3月及9月,组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切实抓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全面普查工作。指导学校重点关注考试季、毕业季、就业季等重要时间节点,重点关注针对低收入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离异家庭子女等重点人群,每月开展学生心理危机重点排查工作,针对排查出来的重点关注学生指导学校按照“一人一档”“一生一策”要求制定干预措施并及时施策。每月组织心指委专家进行分析研判,集体会诊,同时,督促学校通过开展个案咨询和团体辅导等方式,及时进行干预,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
(四)建设区域性心理辅导中心。省妇联加强对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发动道德模范、先进典型、荣誉家庭成员等组建了1500余人的“幸福家”家庭家教家风宣教队,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公益活动2656余场。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对生命的正确认知和珍爱教育的引导措施”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促进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开设最美科学教子家庭事迹展播专栏,推送最美科学教子家庭典型事迹10期,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开展线上线下家庭教育讲座、家庭家教家风宣传教育、家庭教育“七进”大讲堂等共200场。开展“把爱带回家 暖童心伴成长”寒假儿童关爱服务活动4282场,走访慰问儿童49181人,受益家长儿童近8万人。省教育厅在74所高校中遴选产生了11所高校作为“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2022年5月成立贵州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逐步构建在贵州省委教育工委贵州省教育厅的领导下,以贵州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为指导,“贵州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为带头,各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心理辅导室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矩阵,通过“专家指导+示范带头”模式带动全省心理健康教育上下联动、协同发展。
(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平台。研究制定《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督促各市(州)教育局每年3月及9月,组织全省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切实抓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全面普查工作,并对排查出来的重点关注学生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委托第三方联合开展贵州教育系统心理管理智慧平台第二批应用试点行动,已对3个市(州)16个区(县)28所中小学共计72383人进行心理筛查,针对排查出来的需重点关注的学生及时加强心理疏导,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工作台账,对心理测评分数出现异常情况的学生,要求心理健康老师、班主任和系部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对排查出异常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六)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求中小学校按照不低于1:1000的师生比配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校生规模1000人以上的学校至少配备1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置比不低于1:4000,每校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少于2名。预计我省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到2024年底达到100%,逐步提高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例。
(七)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要求中小学校要按照《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标准和要求,独立配备心理辅导室。高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有条件的要建立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学校要按照专业心理辅导室(咨询室)建设标准,逐步配备心理沙盘室、心理宣泄室、团体辅导室等功能室。预计到2024年底,全省大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有率100%;推进各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建设,预计到2024年底,省、市级建成率100%。
(八)完善社会支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卫生健康与教育部门定期沟通、信息互通共享、转介干预、问题学生复学等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专科门诊建设,畅通学生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及时、妥善诊治学生心理疾病。
(九)开发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省妇联依托全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专家团队已研发《未成年人欺凌受害造成自伤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毕节儿童防侵害宣传教育难点与对策》《乡村家庭小学生智能手机使用调查研究》《基于情绪推理的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机制研究》等七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课题。编辑《护苗行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与培训手册》等家庭教育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资料,出版《贵州省家庭教育指南》《贵州省儿童成长关爱指南》等专著。联合主流媒体开设“家教伴成长 协同育新人”家庭教育公益课程专栏,通过“幸福家”网上家长学校推送家庭教育课程10期,联合主流媒体开设“家教伴成长 协同育新人”家庭教育公益课程专栏,推送青春期亲子关系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课程5个。
二、建议办理情况
(一)关于“在教师提质过程中,增强教师的幸福教育,让幸福的老师教出幸福的学生”的建议。省教育厅拟成立全省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贵州省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采用专兼结合、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咨询、教研、科研、培训、监测评价五大功能,以“立足基层、着眼全省、汇集资源、形成示范”为发展定位,充分整合资源,探索家庭、学校、社区、公安、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组织等多部门联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性和规律性研究、课程研究、实践研究、机制研究、体系研究、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充分发挥“中心”的服务职能和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助力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关于“高质量配齐、配足学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的建议。省教育厅一是督促各地各校强化保障,确保2024年底全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有率100%,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率100%。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畅通职称评审渠道,保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岗工作稳定性。二是提升校内专业人员及力量。各级教育部门将中小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业务能力培训纳入培训计划,建立面向校长、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任教师的全覆盖心理健康培训体系。开展心理健康教师素质能力大赛,开展优秀课例评选,建设教学资源库。
(三)关于“全省统一专业的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及时识别心理健康问题学生,能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建议。省教育厅拟于今年9月起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双筛查双结合”工作。双筛查:一是学校通过心理平台线上筛查、教育教学日常观察、家访等线下筛查,发现处境不利学生。二是学校主动与社区对接,通过社区协同对学生家庭成长环境进行筛查,发现处境不利学生。双结合:一是结合线上测量、线下观察结果和学校社区筛查情况进行评估,及早形成预警名单对学生提供帮助。二是结合学校教育环境、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和医院治疗对学生进行帮助。
(四)关于“按需建设好家庭教育指导站”的建议。省妇联依托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设立贵州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通过开展家庭教育研究、开发家庭教育课程资源、加强家庭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搭建家庭教育指导平台等系列措施,积极普及宣传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2020年,贵州省专业家庭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实现省市两级家庭教育工作专业机构全覆盖。在全省累计建设贵州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践基地20个,建设“幸福家”社区(村寨)家长学校75个,并定期组织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通过与社区、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开展“七进大讲堂”“护苗行动”“家校社共育助成长”等系列家庭教育公益活动,进一步推广研究成果和指导家庭教育实践。充实壮大省级家庭教育专家队伍力量,现有高校教授、医生、律师、心理咨询师、中小学老师等组成的专家300人。常态化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理念指导,目前,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累计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省级示范讲座、培训361场次,参与量达18050人次,为全省广大家庭提供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家庭教育。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探索建立互联互通的学生心理健康24小时服务热线,探索“热线平台+心理咨询+志愿者”一站式咨询干预服务模式。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医院24小时联动追踪关爱机制,为保障学生生命安全提供支持帮助。
(二)提升校内专业人员及力量。各级教育部门将中小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业务能力培训纳入培训计划,建立面向校长、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任教师的全覆盖心理健康培训体系。开展心理健康教师素质能力大赛,开展优秀课例评选,建设教学资源库。
(三)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履行监护人责任,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家长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责任人”的主体意识,提高处理亲子关系和家庭冲突的能力。中小学严格落实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学生家访全覆盖制度,尤其是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
(四)完善心理专业团队。将社会现有的心理资源(高校、医院、社会组织)整合利用,完善专业团队构成,搭建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对学生专业化精准化的心理评估干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