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16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18-07-26 14:29 字体:[]

陈舒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省职业教育建设推动精准扶贫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助推职业教育精准脱贫相关师资专业化发展

“十三五”以来,我省以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为总体目标,为进一步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精神,我厅牵头代拟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全面的规划,以切实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各项举措落实到位。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开展职业院校教师“四有”“三者”好老师专题师德培训。二是对高层次教育人才、职业院校紧缺急需的技能型、双师型教师、高等学校紧缺急需的专业教师,开设招聘“绿色通道”。职业院校教师在职称评审、岗位竞聘时,重点评价其职业素养、专业教学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技能水平和生产一线时间经验。三是加大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的实施力度,从贴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符合教师成长规律,保证学校教学秩序的角度,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培训项目,继续与天津职业师范大学合作开展第二轮职业院校教师顶岗置换项目,大力推进青年教师跟岗研修、“双师型”教师培养、管理干部提升、紧缺领域教师技术技能传承创新等新模式培训项目,为各级各类学校转内涵、提质量提供合格的师资队伍保障。四是按国家相关要求,定期表彰奖励一批优秀教师、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二、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办专业,积极引导开办涉农专业

为鼓励职业院校主动适应当地经济结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动态管理,制发《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和《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引导带动全省职业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推进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紧扣产业、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具有贵州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为支持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引导相关职业院校开设涉农专业,一是在省级示范专业、省级精品课程、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对涉农专业予以高度倾斜,二是引领涉农专业改革发展,促进涉农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涉农专业建设水平。三是根据国家和省相关规定,为进一步鼓励农业科技人才到基层开展产业帮扶,提供智力扶贫服务,高校系列申报涉农专业教授的教师,凡具备到基层开展脱贫帮扶工作经历或为基层农业园区、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先推荐评审。

三、继续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力度

十二五以来,我省压缩各级党政机关办公经费5%以上办教育,举全省之力实施教育“9+3”计划、中职“百校大战”、建设清镇职教城,出台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出台中、高职生均拨款制度。贵州职业教育旧貌换新颜,中职学校调整到213所,在校生增加12万人。形成以黔中经济区清镇职教城为核心发展体,黔北经济协作区和毕水兴能源富集区职教园为两翼,三州文化旅游区和部分县级职教中心为节点的“一体两翼多节点”职业院校空间布局,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升到87%,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加大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力度,落实中职生均财政拨款制度,落实教育部等四部委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要求,巩固提高教育“9+3”计划成果,突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地位,启动实施“中职强基工程”,稳规模、调结构、提质量、促效益,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整体办学能力与水平,提高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才成长能力。建设140所“强基”工程中等职业学校,其中重点立项打造:60所省级示范中职学校、50所脱贫攻坚骨干学校、50个产教融合职教集团试点、50所改革发展特色学校。着力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精准脱贫主力军的作用。

四、实施“高职特优计划”,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升级

按照“做特、做专、做精”要求,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更新需要,紧扣各地产业布局调整,主动服务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和乡村振兴计划,进一步加大专业调整和专业群建设,形成紧扣产业、突显特色、错位发展的专业体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产生一批代表贵州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创新成果;创建一批省级优质高职院校,力争部分院校及专业建设纳入教育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实行高职院校多元录取模式,在普通高中和中职毕业生中采取统一考试招生、中职单报高职、高职单独招生、中职推优、综合评价录取等方式招收高职(高专)学生。2016年起,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与全国统一高考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综合评价录取方式。中职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由省统一组织的文化基础考试和高职院校组织的职业技能测试。高职院校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7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达到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40%以上,中职升入高职的渠道进一步畅通。

五、实施“培训强技行动”,推进符合发展阶段的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

坚持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并举,做大职业技能培训,为我省农村产业革命、易地扶贫搬迁、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组织并鼓励职业院校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培训,配合实施农民工学历提升行动计划、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进符合贵州发展阶段的继续教育,加强对普通高校、成人高校、电大、网络教育等成人学历教育的管理与指导,落实教育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组织开展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工作。推进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目前已立项建设示范县7个。继续开展社区教育试点,已立项建设试点35个,稳步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稳步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六、推进职业教育精准脱贫计划,办好免费订单职业教育精准脱贫班

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助推脱贫攻坚三项行动计划,推进职业院校服务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一是以精准招生和精准资助为抓手,实施扶智计划。组织优质职业院校和“百校扶贫基地”,面向贫困地区开办职业教育精准脱贫班。全部免除中职学费,健全完善职业教育资助体系,确保贫困生不因贫失学、不因学返贫。二是以精准培养和精准就业为载体,实施自强行动。通过三年中职或高职教育,将贫困家庭学生培养成德技兼修、人生出彩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三是以校农结合和精准培训为突破口,实施造血工程。组建职业院校“校农结合”联盟,定向定点采购贫困地区贫困户农产品,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消费市场。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职业院校积极配合各级人社、扶贫、农业等部门开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失业人员等技能培训,助推脱贫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在推进“职业教育精准脱贫计划”中,组织在筑优质职业院校,重点面向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开办全免费订单职业教育精准脱贫班。明确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养、精准就业“四个精准”,创建省、市、县、校“四级联动”机制,确保责任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工作到位“四个到位”,明确政策措施、方法步骤、路径选择与时间安排,加强过程督导,确保各项任务扎实落地,切实为我省打赢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做出积极贡献。

省教育厅

2018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