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祥春委员:
您提出的《夯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区域药学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具体建议一:中药民族药产业是贵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坚定四个自信——文化自信在贵州实践具体化的体现”。
(一)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全省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支持省内有条件高校积极申报增列药学、中药学等博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省教育厅向省人民政府呈报了《省教育厅关于恳请省政府致函教育部大力支持我省研究生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请示》,推动省人民政府向教育部上报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恳请大力支持我省增加研究生教育的函》,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恳请事项,其中一项为“适当降低药学、中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申请的基本条件”。下一步,积极支持省内医科院校申报药学、中药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力争在下一轮新增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取得新的突破。
(二)近年来,省工业信息化厅围绕医药制造全产业链,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支持制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建设技术研发中心。目前,全省拥有制药高新技术企业62个,医药科研平台30个,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2019年,我厅支持景诚制药、拜特药业、汉方药业等制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等项目资金450万元。
下一步,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省工业信息化厅等有关部门将形成合力继续支持医药产业服务平台建设,以益佰、景峰、百灵、同济堂等骨干企业为主体,仙灵骨葆、艾迪注射液、丹参川芎嗪等品牌为重点,以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苗药创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西南中药民族药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为支撑,着力推进企业开展配方颗粒、破壁饮片资质认证,强化创新驱动,促进成果转化。
二、关于“具体建议二:加大药学基础与应用研究领域的投入,加强药品内涵建设,提升产品质量附加值,为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
(一)制定并下发了《贵州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突进行动工作方案》。通过跨学科平台开展跨学科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形成“优势互补、跨越共生、独立共在”的共同体,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战略高地,构筑贵州“高原”“高峰”学科,重点打造23个贵州省一流学科(群)。其中现代医药健康协同创新学科群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为引领学科,以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主干学科,涵盖口腔医学、护理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为全省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内生动力。下一步,继续引导和支持药学等相关学科加大建设力度,开展跨学科和多学科交叉研究,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二)积极组织申报实施国家项目,提高科研支撑。省科技厅2019年启动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项目“苗药大品种开喉剑喷雾剂、金骨莲胶囊关键技术提升与应用示范”,并通过后补助给予860万元经费支持,保障项目的实施。同年度组织省内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凝练项目积极申报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共计推荐7个项目,分别涉及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专项。年底中医药大学牵头申报的“十五个少数民族医防治常见病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方药整理与示范研究”获批立项。
(三)通过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继续支持产业相关基础研究、新药研发、成果转化。针对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围绕健康医药产业发展新趋势和新需求,省科技厅不断凝练完善省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计划项目指南,支持高校、院所、企业在中药产业自主开展相关领域技术升级、理论研究。重点支持大宗药材、贵州道地特色中药材种质种苗繁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大宗药材、贵州道地特色中药材产地加工质量控制与关键技术研究;中药材种植培育与精准扶贫示范研究;中药大品种品质提升研究;中药配方颗粒、经典名方研发等。2020年中药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26项,支持经费1200万元。
(四)加强引导,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鼓励支持医药企业研发创新。加强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省科技厅领导带队多次赴益佰、威门、汉方、国药同济堂等药企调研,为医药企业科研创新出谋划策。对通过一致性评价、获得新药证书等药品给予经费补助支持。2019年继续对益佰民族药珍珠滴丸Ⅲ期临床研究、荭叶心通软胶囊Ⅱ期临床研究;百灵治疗血液系统淋巴瘤化药1 类新药普依司他甲磺酸盐的研发、中药6类新药冰莲草含片的临床研究;同济堂仙灵骨葆胶囊标准化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等企业新药研发、民族药二次开发项目给予支持,共计立项14项,支持经费1020万元。
下一步,将以推动贵州中药材产业和健康医药产业发展为目标,继续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推动中药材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和中药产业创新发展。
三、关于“具体建议三:夯实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充分延长以天然产物资源为主体的药学学科建设,为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内生动力”。
2017年以来,省教育厅分两批共立项贵州省一流学科53个,其中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遵义医科大学药学入选“国内一流建设学科”;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贵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遵义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入选“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统筹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和省级支持高校科研、一流学科及研究生教育专科给予学科建设经费支持,为贵州地方医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药学、中药学等学科的支持力度,为全省医药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
四、关于“具体建议四:深化校地合作,为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内生动力”
(一)全省高校平台建设逐年稳步提升。目前,依托贵州医科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和遵义医科大学三家医科院校建设使用的科研平台主要包括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8个、贵州省大学科技园1个、贵州省重点实验室9个、贵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今年,结合新冠疫情对中医药防控提出的新要求,省教育厅将积极推荐申报2项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通过平台汇聚人才、团队,发挥高等学校智力优势,持续推动原创性和创新性基础研究取得成果,同时大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二)组织科研骨干进行中药民族药资源普查。2012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省政府的组织领导下,贵州启动了大方、龙里等33个县市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贵州中医药大学作为技术支撑单位,组织了专家团队及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参与并主导了资源普查项目的方案设计、具体实施、人员培训、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监测站和园圃建设等各个环节。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贵州大方、龙里等33个县市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于2017年一次性通过国家验收。33个县的试点普查一共完成1254个样地、6270个样方套、37620个样方的普查工作,采集制作各种标本60000余份,收集保存种子种苗共1374份,收集传统知识1505条,普查药用植物5300多种。项目主导建设的“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贵州)基地”,建设活体保存基地210亩,收集保存贵州道地、特色和珍稀药用植物927种,种质资源7000多份,该基地建设项目2018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并获得优秀。
2018年初,贵州再次启动了惠水、黔西等16个县的中药资源正式普查工作,贵州中医药大学作为唯一的技术支撑和完成单位,再次组织专家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投身于普查工作中,目前已基本完成16个县的中药资源野外调查工作,正在进行内业整理、数据上传等收尾工作。
2019年9月贵州中医药大学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再次启动了清镇市等39个县的正式普查工作,分别由江维克、魏升华、孙庆文、胡成刚4个核心专家技术对口负责。同时组织联合贵州医科大学、贵州大学、铜仁学院、凯里学院、贵阳市药用植物园、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等11个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参与普查工作。目前,大多数县份已经按照国家技术标准完成了普查方案的制定和审核工作,野外调查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预计在2021年全面完成贵州(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贵州中医药大学通过组织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全面摸清贵州中药资源家底,获取贵州中药资源的相关科学数据,为地方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制定等提供科学依据,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助力脱贫攻坚。
(三)开展中药材种植农户及公司技术人员培训
结合贵州“三大战略”及各州、县(区)的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及服务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特长,踏遍黔地山川,深入田间地头指导企业和药农发展中药材种植。中药材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研究服务团队,利用“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民族药产地加工与炮制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等平台,针对我省专业合作社及药农普遍缺乏加工技术,导致药材质量不稳定,损耗大,成品率低等问题,开展了贵州道地及大宗药材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技术研究。
除了开展科学研究,该团队还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对制药企业、专业合作社、药农等中药材生产人员开展产地加工技术培训。近年来,药学院的专家团队参与了贵州的绝大多数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指导过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合作社或地方政府超过80家,涉及的中药材品种几乎涵盖了目前贵州种植的所有品种。先后为册亨县、石阡县、松桃县、织金县、大方县等40余个县区的中药材生产提供系统性技术咨询120余次,现场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和药农120多次,培训人数达 3000余人次。通过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既增强了贫困群众通过中药材种植达到脱贫致富的信心,又为企业和地方政府培养了一大批从事中药材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力夯实了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专家团队积极探索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中药材生产模式,指导贵州百灵制药、贵州威门制药、贵州信邦制药等企业在石阡县、松桃县和大方县等地,建立了黄精、丹参、天麻、半夏、太子参、头花蓼等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5000多亩。在册亨双江镇、紫云县板当镇、六枝木岗镇,关岭县普利乡,修文县六屯镇,大方县羊场镇等乡镇指导建立天麻、太子参、头花蓼、艾纳香等20余种中药材种植基地,助推药材种植100余万亩,帮助解决10000余贫困人口就业,实现500多户药农均年收入增加8000元以上。除了进行种植、管理、加工技术上的指导外,团队老师还利用长期教学科研形成的供销信息和广泛的社会资源,为群众解决产销问题,切实为偏远山区贫困群众解决了药材销售的后顾之忧。
下一步,省中医药管理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意见》以及《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决策部署,按照我局印发的《贵州省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及脱贫攻坚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黔中医药发〔2020〕5号)和《关于印发<贵州省定制药园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黔中医药发〔2020〕6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我省丰富中药材资源优势,发挥其产业扶贫的优势,围绕“定制药园”建设促进中医药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