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304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3-09-21 10:54 字体:[]

农工党贵州省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宣传互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议》收悉。感谢贵单位对我省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议“加强学习,辩证、统一看待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回复  

(一)做好安排部署。一是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2023年教育系统宣传思想工作要点,教育引导广大师生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压紧压实各市(州)党委教育工委、各高校党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工作职责,不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二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教育系统各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重要内容。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教育培训内容。

(二)强化学习宣传。全省教育系统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民族工作领域的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刻认识正确处理民族工作的重大关系,深入领会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基本要求。省教育厅党组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传达学习全国、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民族宗教等会议文件精神学习,不断加强理论武装,提高“政治三力”。各地各校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切实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充分发挥电子屏、宣传栏、黑板报、走廊、广播站、学校网、微信、微博等载体作用,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浓厚氛围。

二、关于建议“增加经费来源,扩大活动规模”的回复

(一)做好经费支持。2021年起,省民宗委安排700余万元,支持全省200余所各类大中小学,围绕苗绣等民族绣、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体育、民族手工技艺等内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传承保护民族文化资源为抓手,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引导各族师生认识了解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增强各族师生对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松桃县第六小学,通过苗绣、剪纸等兴趣班,挖掘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以龙、凤、花草、蝴蝶等纹样制作和展示,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精髓和传承脉络,增强了各族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2022年以来,省民宗委共安排480万元支持指导各市州按照每个村寨5万元的标准组建民族文艺队伍,定期开展传统节日和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并因地制宜探索民族文化进村寨新举措、新方式。2023年,省民宗委安排310万元,支持镇远古镇、贵阳孔学堂、务川县大坪龙潭民族文化村、榕江县易地搬迁感恩馆、大方县奢香博物馆等景区、社区、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18个单位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二)多形式开展活动。自2019年起,贵州省民宗委、省教育厅、团省委等3部门,每年开展全省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探索出全省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征文演讲比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优秀团队课(活动)评比、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宣讲队选拔等系列活动,累计参加活动学校300余所,参与师生5000余人。2022年7月,我省与江苏省民宗委共同开展“红石榴夏令营”活动,我省组织了3所学校的33名师生赴江苏省泰州市开展交流活动,通过体验、交流让各族青少年广交朋友、开阔视野、增长本领、凝心铸魂,促进东西部各族青少年交流。2022年,省民宗委组织举办贵州民族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与省文旅厅、省文联、省作协分别举办贵州省第四届“黔岭歌飞”民族歌曲创作征集大赛和“金贵”民族文学征文大赛,共征集各类音乐作品284个,文学作品591篇。省民宗委会同贵州师范学院开展全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调查工作,现已初步完成文化资源调查大纲和调查目录清单,努力推进《布依族文学史》《土家族文学史》两部民族优秀成果出版工作。

三、关于建议“探索线上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活动内容和模式”的回复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做好第25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工作,聚焦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组织开展全省性宣传,依托贵州教育大讲堂平台,制作播出《语言文字之美》专题节目,全媒体平台播放量超1.7亿次。铸造“同语同心·乡村振兴”语言文化品牌,举办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学术论坛,制作推普宣传片、征集推普短视频、举办启动仪式,全网点击量超14.2亿。

四、关于建议“强化理论武装,上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第一课”的回复

(一)做好政策支持。2021年11月,省教育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转发中央四部委《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建立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多方联动工作机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2022年1月,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我省美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重要举措,规定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贵州地方美育特色资源与道德楷模事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等有机融入学校环境中,提升环境的美育效果。对省委统战部等7部门关于落实高质量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实施方案,进行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全面推进大中专院校开展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工作。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有关工作的实施意见及省民宗委印发的《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工作分工方案》,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宣传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实现各级各类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覆盖。

(二)做好课程开设。一是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用好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中华民族大团结》,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在七年级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二是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使用工作,中小学校在小学三年级、五年级上学期,初中二年级上学期,高中一年级上学期,将其作为必修内容,统筹安排好课程,高等学校将其列入学校思政课教学计划。

五、关于建议“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实践教学融合”的回复

(一)在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全面融合美育资源,把美育深度融入少先队、班团队、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并与中国传统节日、民族习俗、非遗传承有机融合。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区域的规划与设计,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贵州地方美育特色资源与道德楷模事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等有机融入学校环境中,提升环境的美育效果。

(二)省民宗委积极争取国家民委的支持和指导,协调统筹教育部门,以“五旗 五徽 五认同”主题教育为抓手,按照分年级、分类型、抓重点、出经验的全覆盖工作思路,立足学科融入抓教学研究、抓团队建设、抓课程示范,紧扣重要节点、专项主题、综合实践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围绕民族文化、校园宣传、创建活动等营造校园氛围,2021年起累计安排300余万元,在全省11所中小学开展教育试点工作,并列入省级改革试点。2022年省民宗委会同省教育厅在总结各项目学校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出台了《贵州省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五旗 五徽 五认同”主题教育实施方案》,相关举措配合《中华民族大团结》专题教材的全面实施,推动了全省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覆盖,有关工作经验成效被刊载于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简报》(第68期)书面交流。

六、关于建议“多形式让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回复

(一)以“五旗 五徽 五认同”教育为抓手,把“五个认同”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结合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按照分年级、分类型、抓重点、出经验、全覆盖的工作思路,在全省中小学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五旗 五徽 五认同”全覆盖教育。在全省中小学组织开展“牢记嘱托感党恩 勇担使命闯新路”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深入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贵青杯”系列活动43个项目,引导中小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开展“多彩校园·闪亮青春”第十七届全省大学生校园文化月活动,通过推出“多彩贵州我代言”主题故事绘、“青春飞扬向未来 与梦同行新时代”贵州省大中小学特色“大课间”展示、“青春告白祖国”全省高校学生文艺展示大赛等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青春奋斗”为己任,唱响“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非遗文化进校园”等主题活动,着力将京剧、戏曲、相声、书画、剪纸、苗绣、蜡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生日常,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采纳代表所提出的宝贵意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实践教学融合,助力民族文化艺术宣传互鉴,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