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界:
你委提出的《关于促进贵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你委对我省职业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工作情况
贵州现有职业院校177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46所(含1所本科职业大学)、独立办学中等职业学校131所;在校生87.43万人,其中高职学生47.68万人,占全省高等教育规模的54%。全省建有3所国家“双高计划”院校、2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19所国家示范改革中职学校、20所省级“双高计划”院校、63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43所省级优质中职学校。去年6月30日,怀进鹏部长在贵州召开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明确表示支持贵州职业教育在全国做试点。今年6月,正式获批2022年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省。
(一)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决策部署
领导高度重视,高位推动落实。建立由教育部和贵州省政府主要领导共同担任组长、教育部有关司局和我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建设技能贵州工作领导小组。印发《贵州省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工作任务清单》《贵州省贯彻落实<关于建设技能贵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作任务清单》,把“技能贵州”建设作为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
强化统筹协调,合力推动发展。建立由11家省有关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厅际联席会议,统筹推动全省177所职业院校找准工作着力点,逐级逐校制定实施“技能贵州”建设落地方案。
推动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贵州省职业教育智慧云平台”全面上线运行,得到怀进鹏部长高度肯定。“技能贵州”明确的社会技能教育网络和西部农村技能教育示范工程全面启动。落实“职教20条”,创新“六双”发展路径(坚持“双高”<高水平学校与高水平专业群>引领;探索“双元”<学校与企业>模式;统筹“双轮”<中职与高职>联动:强化“双创”<创业与创新>改革:创新“双进”<职教走进军营与退役军人走进职教>机制;深化“双融”<产教融合与产城融进>发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简报〔2022〕第37期印发贵州该做法。
加大经费投入,推进达标建设。聚力破解中职学校“弱小散”问题,统筹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办学条件达标。在2023年第一批职业教育中央专项资金分配中,拟投入3.3亿元用于职业院校达标建设,占专项资金的39%。
贯彻新职教法,修订地方条例。将2015年出台的《贵州职业教育条例》列入2023年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安排专项经费保障修法工作,目前已完成修订评估报告。
(二)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水平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省级中职“双优”工程、高职“双高计划”。完成3所国家“双高”校省级自评和首批15所省级“双高”校中期检查,稳步推进职教本科发展,深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为主的招考改革,推动普通高考、综合评价录取、中高职贯通等多种职教升学路径并举。实施省级“双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结对试点,推进“专升本”联合培养,完善高职分类招生考试统考和高职专升本免试制度。
优化职业教育空间布局。全面推进清镇职教城建设,配套服务更加完善、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全面形成以清镇职教城为核心发展体,黔北经济协作区—遵义、铜仁职教园和毕水兴能源富集区—毕节、黔西南职教园为“两翼”,“三州”文化旅游区和部分县级职业学校为节点的“一体两翼多节点”特色空间布局。
健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布局。聚焦民生领域紧缺专业,厚植专业内涵,建成57个省级重点专业群、204个省级骨干专业。统筹81所职业院校主动与贵州32个特色产业链紧密对接,实施联盟化办学,建成相关领域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4个。着力抓好信息技术等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建设,“一老一小”相关高职专业布点达到43个,每年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3万名。打造“贵州康养”“云上贵州”“智慧黔城”等职业教育特色品牌。
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与实施“兴黔富民”行动计划、“技能贵州”建设行动计划紧密衔接,共承接国家相关项目1879个、完成“兴黔富民”行动计划项目521个、立项“技能贵州”行动计划项目320个。
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制定出台人才政策。2023 年 2月12日,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整合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的指导意见》(黔党办发〔2023〕1号),围绕贵州高质量发展目标,为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优秀人才提供有力政策支持。二是加大人才宣传力度。贵州省从 2013年开始,连续成功举办十届人才博览会。三是开展人才咨询服务。为进一步优化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更好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精准化、专业化、多元化服务保障,贵州开通“96567人才服务热线”,切实把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落细,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业创新创造活力,助推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是促进人才公平竞争。在我省 2023 年省、市、县、乡四级机关统一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公务员工作中,符合相关条件的职教毕业生等技能人才也可报考。
(三)积极主动服务重大战略实施
聚焦“四新”“四化”,提升发展支撑力。落实我省《关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四新”“四化”的意见》,引导职业院校服务全省重点产业发展,为产业工人队伍提供充裕的人才储备。职业院校毕业生省内重点特色产业就业比例保持在70%以上,每年为省内大数据企业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2.8万名、为旅游产业化领域培养输送人才3.1万名。在贵州茅台集团3万名员工中,6000余人由职业院校培养输送,酿造、勾兑等“国酒大师”中也有不少由职业院校培养。
实施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服务乡村振兴。制定《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聚焦15—59岁未上过学的劳动力人员,统筹摸排,开展培训,将培训对象统一录入全省中等职业教育非全日制招生系统实施动态管理。紧贴农村产业发展设置专业,通过统一课程资料选编、统一教学平台搭建、统筹师资和资金保障,确保职业技能“双提升”工作质效。
服务“一带一路”,打造国际化办学贵州品牌。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成立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创建中国—东盟清镇职教中心、中国—柬埔寨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全省高职院校培育“引进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3个、“走出去”办学项目25个,3所高职院校入选“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示范校。
(四)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落实产教融合激励机制。印发《贵州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遴选确定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21家企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贵阳市为产教融合型城市。按规定投资额30%的比例抵免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企业建设实训基地优先获得工商银行贵州省分行贷款利率优惠,“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全面落实。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支持企业开办中高职院校4所,特别是中航工业开办的贵州航空职院发展迅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试点推动校企混合所有制,截至目前,全省建成产业学院28个、立项省级产业学院3个。
工学一体化。目前,全省技工院校均开展了校企合作,合作企业393家。 从内容上看,有148家企业派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授课、 80家企业员工接受了技工院校教师开展的技能提升培训、68家企业为技工院校投入实习原料或设备等、52家企业参与了技工院校教学课程开发设计、企业和院校共建生产线、实习基地121个。
二、下步打算
贵州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部省共建“技能贵州”为牵引,衔接“三教”协同创新、“三融”系统改革,突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6个体系”、打造“2个高地”,努力为西部地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贵州经验”。
(一)着力构建“6个体系”
1.健全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稳步有序推进中—高—本衔接贯通、一体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融通、协同发展。到2025年,100所参与中高职“协同发展”计划学校规模全部达到3000人以上,新增培育7所国家“双高”校,推动建设3所以上职业本科院校、1所部省共建技术大学,新建7所高等职业院校;依托32个特色产业链相关专业,实施“黔匠”培养工程,每年定向输送10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构建技能人才资历体系。以“技能贵州”建设为契机,推进职业教育“双证书”行动,建立完善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养与“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相衔接的培养体系。完善“学分银行”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开放教育、老年教育互融共进,以优质的职业教育支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3.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体系。推进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校企共建一批特色产业学院、技术创新平台、实习实训基地。推动校企双元育人,深化“1+X”证书试点建设,在职业院校中全面开展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
4.强化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职业院校教职工“员额制”管理。支持建设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推进以教材为载体的教学改革,集智聚力打造精品教材。积极推进“四说”研讨活动常态化,办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建成和认定一批“三教改革”示范校和示范性人才培养方案。
5.完善赛训结合实践体系。聚焦“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推动竞赛技术标准与世赛标准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竞赛与最新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提升技能竞赛水平。服务重大战略实施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建好“1+9”省级开放共享实训基地,办好中国—东盟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专项赛事和民族地区特色技能赛事,构建“省—市—校”三级递进与“综合+行业+特色赛”多元共促赛事体系。
6.打造技能富民培训体系。深化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贵州首创模式,针对多元需求建立“学历+技能”的社会培训机制。建设5个以上示范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民间技艺产学研联盟,引领推进乡村技艺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创新与传承,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二)着力打造“2个高地”
1.打造“数字职教”高地。充分用好贵州大数据发展优势,以“贵州省职业教育智慧云平台”为基点,全面推进数字资源库建设与共享、数字校园“云化”部署和职业院校精准“画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2.打造“开放办学”高地。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建好“中国-东盟多彩智慧学院”,办好职业教育东盟国际交流论坛和中国—东盟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推动相关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创建开放办学的“贵州名片”。
(三)积极推进工学一体化工作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连续出台《关于印发〈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的通知》(人社部函(2022)20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安排和启动第一阶段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函(2022) 88号)等文件,安排部署技工院校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我厅按照文件要求,在全省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出台了《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整个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22年6月— 2023年7月)为重点推进阶段,主要任务是承担第一阶段建设任务的八家院校完成工学一体化31个专业的建设。第二阶段(2023年8月一2024年8月)为持续推进阶段。第三阶段(2024年9月—2025年12月)为全面推广阶段。明确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属地技工院校开展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建设工作,结合全省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计划,组织属地技工院校教师参加工学一体化教学教师培训。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技工教育联盟(集团)建设遴选参考指标》,指导各地探索组建区域性、行业性等多类型技工教育联盟(集团)。
(四)抓好技能人才工作
一是认真落实引才政策,围绕《关于优化整合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的指导意见》工作要求,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技能人才。二是加大培训教育力度,会同省人社厅,持续开展技术技能人才能力素质提升行动,培养一批业务精、水平高的技术技能人才。三是持续开展人才日系列活动,结合实际策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敬才”“赞才”活动,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浓厚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