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贵州省委员会:
您们提出的《关于加强我省职业教育 校企协同育人的建议》收悉。感谢您们对我省职业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加快推进《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出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并把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省人大常委会已将《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列入2023年立法调研项目,《条例》修订将进一步完善我省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与义务,促使各机构人员充分发挥作用,让政策落到实处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二、构建了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职业院校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特色骨干专业(群)
我省围绕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职业院校办学特色,构建了国家级骨干专业61个、高水平专业群4个、省级骨干专业(群)40个、校级200个形成“三层次三递进”高水平特色骨干专业(群)。通过专业(群)内涵建设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校企合作走深走实,促使校企共建了一批特色鲜明贴近地方产业的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库等共建共享资源平台。
三、构建了“政、行、校、企”四方联动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区域职教集团发展联盟
一是整合政府、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的优势资源,构建四方联动协同发展机制。地方政府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行业企业的主动参与和职业院校的支持配合,构建了以行业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职业院校为支撑的技术人才创新体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释放“政行校企活力”,形成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区域职教集团发展联盟。二是地方政府统筹本地教育资源和行业资源,推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制定优惠可行的政策,出台相应的奖励办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构架清晰的合作框架,引导高校、企业双向互动,“走出去”寻找合作伙伴,形成深入合作机制,打造出更多便捷高能的“众创空间”,实现资源优化组合。三是职业院校突出办学特色,致力于打造了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品牌。培养了“适销对路”的实用型人才,多措并举提高学生当地就业的比例,为地方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
四、坚持以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强化了校企协同育人在内涵上的衔接
以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坚持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内涵上的衔接,根据《教育部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技能贵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实施“技能贵州”行动计划项目,建设产业学院8个,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5个,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0个,民间技艺产学研联盟5个,有效推动了校企协同育人在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紧密协作。
五、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实施工学一体化培养技能人才模式等,为全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技工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作出了一定贡献。
一是办学规模和水平实现新的突破。截至2022年,全省共有正常招生技工院校58所,其中技师学院15所、高级技工学校4所,技工学校39所,院校招生连续三年增长,累计在校生近10万人,年培养技工院校毕业生约2万人,近三年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二是注重校企合作,有效促进学生就业。技工教育坚持市场导向、就业导向,学生在校期间开展顶岗实习、跟岗实习,为学生搭建了与企业之间良好通道,全省技工院校累计与省内外共393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2020年省级层面还印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省工业信息化厅省税务局关于深入推进我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有关工作的通知》,对拓展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机制、完善校企合作程序等提出要求,加强政策保障。三是开办“订单班”“冠名班”精准服务就业。争取对口帮扶城市优质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对我省技工教育的支持力度,开办“订单班”“冠名班”,不断提升我省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水平。其中,毕节市第一技工学校与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广州酒家集团合作冠名“粤菜师傅--广州酒家班”,采取2+0.5+0.5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已累计培养输送107名学员走向社会,正在培养2个班次共85人;广州市黄埔区帮扶我省三都县、独山县、长顺县在广州市岭南高级技工学校开办三都黄埔技工班,2018年以来,总招生人数227人,目前在校139人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全面启动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试点工作,积极探索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落地路径,着力推动职业教育面向产业、面向人人,更好地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努力为贵州办好美的职业教育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是校企合作服务行业发展、助力科技创新、共育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的优势日益显著。校企合作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宽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平台、加快成果转化,确立“人才培养新模式、科学研究新方向、服务社会新高度”的发展内涵,实现人才资源、创新技术、科技项目的共享与互动,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推动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
三是“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持续指导和要求全省技工院校更紧密联系企业和把握市场需求。加大与东部发达地区尤其是广东省对口帮扶协作力度,传递学校办学特色,吸引优质企业资源,将企业用工需求融入院校人才培养全链条,更好发挥企业在技工教育中培养技能人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