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贵州省委员会:
你委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 促进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感谢你委对我省职业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年来,我省扎实推动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提升服务发展能力,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关于多措并举,推动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政策落实落地的建议
(一)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机制。以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贵州省职业教育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了由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和单位组成联席会议,明确议事规则,在省级层面形成了统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合力。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国资委印发《贵州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分批评选了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46家企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贵阳市作为产教融合型城市,并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引领带动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同时,制定《贵州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市州激励实施办法》,开展改革成效明显市(州)评选,对产教融合推进力度大、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市(州)予以激励,一次性给予2000万元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资金激励,并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项目、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已连续开展3年,进一步营造了全省上下重视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2022年,全国共有5个省(市、区)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省获得国务院激励支持,我省名列其中。
(二)完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积极探索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产教融合共同体、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实体化运作,支持校企共建一批特色产业学院、技术创新平台、实习实训基地。出台产教融合政策支持细则,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事业,逐步实现政府“办”向“管理与服务”过渡。
(三)谋实载体抓手优化执行监督。将推进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落实情况纳入我省改革成效明显市(州)激励的关键考核指标。将产教融合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执行情况纳入安排下一年度现代职业教育中央专项资金预算的重要考量,切实推进产教融合工作落地落实。
二、关于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体系的建议
(一)健全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稳步有序推进中—高—本衔接贯通、一体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融通、协同发展。到2025年,100所参与中高职“协同发展”计划学校规模全部达到3000人以上,新增培育7所国家“双高”校,推动建设3所以上职业本科院校(教育部公示成立1所:贵州交通职业大学)、1所部省共建技术大学,新建7所高等职业院校;依托32个特色产业链相关专业,实施“黔匠”培养工程,每年定向输送10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构建技能人才资历体系。以“技能贵州”建设为契机,推进职业教育“双证书”行动,建立完善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养与“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相衔接的培养体系。完善“学分银行”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开放教育、老年教育互融共进,以优质的职业教育支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三)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体系。推进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校企共建一批特色产业学院、技术创新平台、实习实训基地。推动校企双元育人,在职业院校中全面开展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
(四)强化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职业院校教职工“员额制”管理。支持建设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推进以教材为载体的教学改革,集智聚力打造精品教材。积极推进“四说”研讨活动常态化,办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建成和认定了一批“三教改革”示范校和示范性人才培养方案。
(五)完善赛训结合实践体系。聚焦“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推动竞赛技术标准与世赛标准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竞赛与最新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提升技能竞赛水平。服务重大战略实施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建好“1+9”省级开放共享实训基地,办好中国—东盟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专项赛事和民族地区特色技能赛事,构建“省—市—校”三级递进与“综合+行业+特色赛”多元共促赛事体系。
(六)打造技能富民培训体系。深化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贵州首创模式,针对多元需求建立“学历+技能”的社会培训机制。建设5个以上示范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民间技艺产学研联盟,引领推进乡村技艺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创新与传承,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三、关于推进基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变革的建议
(一)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构建一贯制人才培养体系。统筹81所职业院校主动与贵州32个特色产业链紧密对接,推进联盟化办学,建成相关领域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4个,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21个,聚合政行校企多方力量共同推进相关专业建设,实施了“3+3”中高职贯通培养和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等多种组合衔接培养模式,人才培养适应性显著增强,高职专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 85%左右,平均每年为贵州十大工业产业,12个重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培养输送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9万余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优势进一步凸显。有序推进“3+4”中本衔接培养试点,打通中职直通本科的“断点”,初步构建中高,中本贯通培养体系。
(二)以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提学历学技艺,拓宽文凭技能上升通道。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针对15-59岁未上学劳动力进行系统授课,整合利用“学校+部门+产业”的资源,全省精准锁定各区域产业布局和需求,按照“一县一特、一镇一品、一村一业、一户一技”的要求储备基层农技人才服务队伍,采取就近培训、就近授课、就近实践、就近就业的适应性培训模式体系,3年学制后取得非全日制中职文凭+技能专业证书。学员通过线上、线下多平台教学完成三年学制学习,考核合格后发放非全日制中职毕业证,实现“学历+技能”双提升,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有效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
(三)以改革试点项目,助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持续推进贵州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申报及建设工作,通过综合试点、单项试点项目建设,发挥示范典型带动作用,推进评价改革工作落地落实。以立德树人、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以课堂认证为起点,完善教学质量、提升专业课程建设、激励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的不同主体、不同维度的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和结果评价,提高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模式。
四、关于三级联动确保产教融合走实走细助力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共进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发展新平台,助力产教深度融合。对接贵州区域协调发展布局,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分批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第一批新建了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黔南州磷化工及新型储能材料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遵义现代农业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贵阳贵安大数据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组建理事会,构建了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实体化运作机制,集聚区域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协同推进人才培养与招聘、职业能力培训、技术研发服务、成果转移转化推广及创新创业孵化。
(二)深化校企双元育人,服务贵州现代产业发展。重点支持校企协同打造一批服务“四新四化”特色专业群。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推行多样化订单培养模式,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未来五年内,努力争取发改、人社、财政等国家部委、省直厅局支持,建设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5个以上全国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产教融合联盟,培育50个以上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创建10个以上集聚贵州高素质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成20个以上装备水平国内一流、产教深度融合的工程项目。
(三)健全以现代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布局,专业围绕产业办。紧贴区域产业发展,突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禀赋,按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超过5个专业群25个专业、中职学校不超过3个专业群15个专业”的原则,完成专业优化调整。聚焦信息时代产业发展新业态和民生领域紧缺专业,厚植专业内涵,建成74个省级重点专业群、204个省级骨干专业。
五、下步打算
(一)增加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围绕就业、对标产业、调整专业,全面加大应用型本科、职教本科及应用型职教专业供给。创新推动清镇职教城与贵安新区、贵阳国家高新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融合发展,打造专业、产业、就业、创业联动发展创新区。梯次支持市(州)重点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和专升本工作;探索支持尚不足升本条件的院校开展优势专业升本建设。全力推进扩大中职和应用型本科“3+4”贯通培养、中高职 五年一贯制和“3+3”贯通培养、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等试点工作,全面畅通职业学校学生上升空间和成长成才通道。
(二)持续推动产教融合,助力“四化”发展。高度关注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定期统计预测并发布各行业人才需求和就业等情况报告,着力搭建职业院校与企业有效沟通平台和渠道,建立健全以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有计划地抓重点、抓示范,以需求引领、服务对接、实训支撑,推动校企合作深入有效发展,试点推广“本地学校+外省学校+企业”多主体联合育人、“产业链专业群对接”等校企合作模式,推动跨省、跨区域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基地、产学研用平台等。积极支持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改革建设和申报,开展省级试点城市培育。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服务“四化”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三)创新技能培训,提升群众就业能力。完善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细则,建立以培训合格率、就业创业成功率、产业发展契合度为重点的培训绩效评估体系。探索部门培训项目“共做一个菜、共办一桌席”整合机制及部门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开展培训机制,提高新增就业人员和摩擦性失业再就业人员培训质效,重点抓实抓好低收入群众增收技能培训。持续深化“贵州技工”“黔菜师傅”“黔灵家政”“黔旅工匠”“贵州绣娘”等劳务品牌建设,整合创建更多更优质区域公用劳务品牌,增强“黔字号”劳务品牌竞争力影响力。用好新一轮东西部协作机遇,优化、扩建、增建一批“粤黔”职教示范学校、职教示范园、产业培训基地,全面深化“粤黔”劳务合作品牌。发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优势,加大与东盟国家、一带一路伙伴国家在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