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420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4-10-22 11:07 字体:[]

杨云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省职业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优化职教院校专业设置的建议

面向服务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结合贵州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化涉农优势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努力构建服务乡村振兴人才专业布局。瞄准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全省涉农高职院校结合地方特色,发展涉农优势专业,积极申办涉农类、农产品食品加工等专业,在2024年的拟招生专业布局中,农林牧渔大类和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占比近10%,为我省“新农科”建设提供有效保障。贵州农业职业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黔南民族职业技术职业学院开设了茶叶种植、蔬菜及食用菌种植、现代农业技术等与特色农业产业相关的专业。以贵州农业职业学院为例,该校设置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园艺技术、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水产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等25个高职专科专业,分属农林牧渔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等9个专业大类、涉农专业比例达到76%以上。同时,为培养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全面加强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升级,运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建设有中药制药、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农村金融、大数据技术等新兴涉农专业。为贵州省农业产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专业化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二、关于推动产学研融合的建议

一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施贵州优质职业教育与本土国有大型企业联盟、与区域行业发展联合、与当地园区发展联结、与贵州主导产业联动、与城乡融合发展联袂等“跨界协同五联发展行动”,支持建成19个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4个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先后立项建设50个黔匠工坊、2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00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探索“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推行“学校办到园区去、车间搬到校园来、专业围着产业办、学生就近找工作”,54所职业院校入驻工业园区办学。试点推动校企混合所有制,支持校企共建二级产业学院28个。二是深化校企双元育人,服务贵州现代产业发展。重点支持校企协同打造一批服务“四新四化”特色专业群。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推行多样化订单培养模式,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未来五年内,努力争取发改、人社、财政等国家部委、省直厅局支持,建设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5个以上全国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产教融合联盟,培育50个以上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创建10个以上集聚贵州高素质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成20个以上装备水平国内一流、产教深度融合的工程项目。三是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各职教联盟(共同体)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展订单班、学徒制班教学,成立产业学院,开展校企科研合作、实验实训基地共建、学生实习实训指导,联合开展技能大赛等方式。积极向企业和地方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有力带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协同发展。四是省教育厅制定印发《贵州省职业教育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方案》,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出“七大任务”和“十大行动计划”,明确省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任务与目标。聚焦“技能贵州”建设,打造西部农村技能教育示范工程。印发《教育部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技能贵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1〕14号),明确提出要整合高等教育机构、县域职教中心、农技站等教育和培训资源,建立5个以上示范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提升农技站、农广校等农业技能学习点的覆盖率,开发“送教上门”“田间课堂”等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指导方式。

三、关于充分发挥我省大数据优势,实施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建议

一是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本省实际,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支撑能力和优质基础资源,汇聚本省特色数字教育资源,推动全省职业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致力打造和持续供给优质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是职业教育依托“双高计划”促进大数据专业群内涵发展、提质培优,支持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双高计划”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省级“双高计划”大数据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聚焦我省大数据相关行业人才需求,形成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质量好的全方位、多途径、协同育人机制,以课程建设为统领,形成充分共享、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和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贵州轻工职院依托国家双高建设自2019年起启动建设国家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各院校积极探索大数据专业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三是打造“数字职教”高地。充分用好贵州大数据发展优势,全面推进数字资源库建设与共享、数字校园“云化”部署和职业院校精准“画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建成大数据云计算综合竞赛认证中心、数字商业人才培养基地、信息化管理系统等省公共实训中心。

四、下一步打算

一是将紧紧围绕服务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的发展定位,进一步凝练涉农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结合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持续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充分发挥涉农高职院校在贵州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时,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产业工程化、信息化趋势明显,将继续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贯彻落实传统专业的改造和升级,优化畜禽智能化养殖、物联网应用技术、区块链技术应用、村镇建设与管理、智能建造技术、现代农业装备等专业体系和知识结构,拓展传统涉农专业内涵和外延,培养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继续依托贵州农业职教集团、中国贵州黄牛产教融合共同体、中国现代山地生态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产教融合平台,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优先选择农业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与农业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校、职业学校开展深度合作,汇聚产教资源,开展校企科研合作、实验实训基地共建、学生实习实训指导、订单班培养、联合开展技能大赛等,多维联动,培养高技能人才。三是充分发挥我省大数据优势,支持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资源建设。支持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建设为数字化课程,建设适合贵州发展实际的职业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资源。并按照项目资金管理有关规定给予支持。同时鼓励高职院校使用已运行的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营造开放合作的网络教学与学习空间。支持相关高校建设大数据专业课程资源数字化专家库。同时鼓励高校与大数据企业开展合作,形成产学研合作体系,推动学生实践实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