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404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4-10-22 11:22 字体:[]

游明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高校加快“实施理工科强化行动”有关政策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省高等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快理工科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壮大专业队伍

1.多措并举,加强高水平人才引进。一是配合省委组织部制定落实《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目标任务》。2023年,全省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百千万人才引进目标任务,共引进“百千万”人才116人,其中,领军人才18人,拔尖人才20人,优秀青年人才78人。二是积极组织省属高校、厅属院校、厅属事业单位通过参加省人博会、赴省外知名高校引才、公开招聘等方式开展各类人才引进活动,近四年来,各省属高校共引进博士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965人(其中引进博士:2020年367人、2021年471人、2022年463人、2023年536人,国家级和省级人才128人),培养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019人(其中2020年181人、2021年283人、2022年284人、2023年271人)。全省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学历人数从2012年的1000多人,达到2023年的8055人。三是印发《贵州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推动2024年贵州高校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通知》,鼓励各高校结合实际需求,柔性引进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等地区的高水平人才,将各高校柔性引入人才计划指标纳入2024年度贵州省普通高校促进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助力我省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2.引培并重,注重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使用。一是印发《关于推进高校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鼓励高校建立与岗位特点、学科特色和研究性质相适应的人才评价指标,重点考核科研人员的专业性、创新性、履职绩效、创新成果和实际贡献,对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人员实行差别化评价。二是印发《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瞄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六大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围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健康医药、空天科技、智能装备与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基础研究。三是制定《省教育厅“百校千企”科技攻关行动方案》,锚定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建设,组织高校科研力量对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攻关,通过项目合作形式,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科技、人才重要结合点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二)加快理工科学科建设,助力服务贵州高质量发展

1.以本为本,加强理工科本科教育。一是扩大理工科招生规模。省教育厅统筹开展2024年理工科招生指标调配工作,要求学校在编制分专业招生计划时,加大计划安排在理科、工科专业(07、08代码开头)的力度,做到比2023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今年我省高校专升本招生计划中招收理工专业5388人(比上年增加1787人),占招生计划总量26.26%,比2023年提高了5.34个百分点,本科招生计划中招收理工专业36283人(比上年增加4798人),占招生计划总量37.41%,比2023年提高了3.79个百分点。二是增加理工科专业数目。2023年我省普通本科高校共开设1345个本科专业,其中授予理学工学学士学位本科专业数582个,占比43.27%;在2024年的专业优化调整中,获批新增本科专业34个,撤销24个,在新增的本科专业中理工科共25个,占比73.5%,目前理工科专业数为594个,比2023年有所增加。

2.提优进阶,深化理工科研究生培养。2023年我省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其中理工类13个,占比39.4%;有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4个,其中1个为工学类;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0个,其中理工类49个,占比40.8%;有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11个,其中理工类21个,占比18.9%。2024年全省向教育部推荐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70个,其中博士点27个,硕士点43个;在推荐新增的27个博士点中,理工类博士点13个,占比48%;在推荐新增的43个硕士点中,理工类硕士点14个,占比32.6%。

3.适配需求,推进理工科职业教育。一是编制实施了“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围绕我省急需争取国家支持设立大数据、工业类高校。2023年新设立大数据类高校1所,为贵州铜仁数据职业学院。推动以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筹设职业本科院校。2024年5月31日,教育部行文同意以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设立贵州交通职业大学,学校标识码为4152012222。二是认真落实《部分省属学校布局优化调整方案》,大力支持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工程,2023年该校新校区已建成并搬迁入驻,进一步扩增了理工院校学位资源,助推学校提升理工科学生培养质量。

(三)加快产教融合,提高办学质量

1.创新“菜单教学”学生培养方式。根据产业布局和工业集群企业人才层次、结构需求,突出全省十大工业产业特色,整合资源,实施联合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培养”“菜单教学”探索,科学合理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制定具有推动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施。改革学生评价标准,以实际项目、实境训练、实战检验的“三实”项目化模式,共同开展学生的课程实践、课程设计、创新创业、综合实训、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的训练与指导,推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模式探索。

2.创新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开展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把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按企业对产业人才的需求进行定制化课程改革,强化实践环节与企业生产管理需求的高度结合,构建“学校通识理论与专业基础课程+企业实践课程”相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养培育与职业能力培养、行业前沿动态的掌握相配套的培养机制。创新教师考评机制,鼓励高校教师组团参与主导产业、骨干企业项目研发与开发,强化双师型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

3.强化校企双方深度合作,鼓励高校开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参加的高校理事会运行制度,深化办学机制改革,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推进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于一体的特色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前,贵州医科大学健康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已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贵州大学的大数据智能产业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元宇宙与智能信息处理产业学院、贵州财经大学现代康旅产业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新能源材料现代产业学院均已完成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申报,正待教育部批复。

4.创新开展产业导师选聘工作。鼓励支持高校设立产业导师流动岗位,从企业、科研院所等选聘相关产业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贵州省高校产业导师。产业导师打破了教育行业“终身制”的“铁饭碗”,采用聘任制,每届聘期为四年,选聘条件以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和实际贡献突出等为依据,不以论文、课题、学历、职称等为标准,着力破除“五唯”评价标准。选聘数量上规定从行业企业选聘的导师必须占总量的50%以上。赋予产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同等职责与权益,每学年开设应用性课程,将企业家精神带入课堂,把市场理念融入教学,把创新能力传授学生。支持高校教师与产业导师双向兼职流动,让高校教师和产业导师深度融合,创建高校教师和产业导师共同体。截至目前,共完成选聘产业导师500人,组建产业导师团31人,其中新型工业化产业导师团10个,工业类产业导师180人。

5.强化高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针对科技发展战略重大问题和基础研究、核心技术薄弱环节,遴选一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需求,形成科技攻关榜单。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主体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效能,从而提高科技攻关的质量和效率,服务贵州“四化”高质量发展。支持面向现代化工产业、航空航天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基础材料产业、电子信息、健康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或交叉领域的科技需求,重点布局建设一批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四)加快制定配套政策,打好“强工科”组合拳

省教育厅先后出台了《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理工科学科专业建设强化行动实施方案》《贵州省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关于新时代振兴贵州高等教育的实施意见》《贵州省产业导师(研究生导师类)选聘办法》《关于加快新时代贵州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支持省属高校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鼓励市(州)高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高对所在市(州)行业产业的服务能力,探索市(州)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模式,激发市(州)高校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实施“工学学科做强行动”,聚焦新型工业化,围绕十大工业产业,重点支持支撑贵州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工科学科(群)。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促进教育与产业的破界共生,为服务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和科技支撑。

省教育厅联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出台了《省教育厅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实施“校工结合”助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黔教发〔2023〕22号),为各高校深入推进校工结合、产教融合提供了指导。省教育厅发挥牵头作用,统筹工信、科技和教育领域有关项目和资金支持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加大对工学学科专业在招生指标、项目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倾斜支持。各高校建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同时加强校地、校校、校企协作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优先保证并逐年加大经费投入,积极整合资源,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二、下步工作思路

省教育厅将继续贯彻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落实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决策部署,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力促“富矿精开”“六大产业基地”等建设,稳步推进理工科强化行动,充分发挥理工科高等教育服务贵州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一)继续加大高水平理工科人才引进力度

继续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加强高水平理工科人才引进,将2024年各用人单位引才目标任务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利用“人才日”“人博会”等重要时间节点,用好报刊、客户端、微信等平台,向全社会释放我省“求才若渴”的强烈信号。强化引进人才的服务保障,修订完善省委联系专家和优才卡、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等相关办法,及时解决人才入住公寓、医疗服务、子女入学等困难问题,对引进人才享受的服务保障政策进行回访,确保人才服务保障措施落到实处。

(二)推进理工科学科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

以新工科建设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为引导,紧密围绕我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推动传统理工科交叉融合、拓展升级,积极培育新的学科领域,打造特色鲜明、相互协同的理工类学科专业集群,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专业建设。用好用足国发〔2022〕2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推动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教发厅函﹝2022﹞12号)文件精神,上下联动、积极协调,大力推进我省理工院校新增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工作。力争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理工科学科专业占比进一步提高;新增理工类博士硕士点10个,理工科在校生占比达到40%以上。

(三)继续深化产教融合

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共建产业科技园区、产业基地、产业学院等,为高校学生拓展实习实训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高水平实践平台支撑,聚焦“技能贵州”建设,实施“黔匠”培育行动,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工业产业的能力,助推工业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支持保障和激励约束

加大对理工科高校和理工类学科专业在招生指标、项目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倾斜支持,确保任务有力推进、目标能够实现,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拓宽社会资本参与力度。建立学科专业评价制度,将高校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绩效贡献度、学科专业与我省行业产业的匹配度和科技成果在黔转化率、毕业生就业率尤其是留黔就业率等作为重点关注指标,开展高校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报告和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