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战线联播
六盘水师范学院以“小蚯蚓”撬动绿色经济“大循环”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在“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为破解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矛盾的关键命题。六盘水师范学院紧扣地方产业需求,依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团队,以蚯蚓良种选育为突破口,构建“农业废弃物—蚯蚓—有机肥”绿色循环经济模式,为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科技范本。

校地协同,科技攻关破解难题。六盘水师范学院立足地方产业特色,秉持“做强工科、做精师范”的工作思路,积极落实全省理工科学科专业建设强化行动。通过深化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为科研团队提供有力支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团队在学校的支持下,化身“蚯蚓猎人”,经过2年的潜心研究和艰苦攻关,走遍贵州省内88个县(市、区、特区),收集国内外主流养殖品种和省内野生种质资源,历经七百多个日夜、数百次对照实验,选育出“六师1号”并成功在长顺县推广应用,助力当地建成贵州省内最大的蚯蚓养殖基地。该基地的建设,有效解决了长顺县养殖业年均产生60万吨粪污的处理难题,为农业废弃物处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六盘水市水城区野钟乡的刺梨种植基地,“刺梨林下蚯蚓养殖”新模式成功落地,蚯蚓能疏松土壤、分解落叶,其排泄物为刺梨提供天然有机肥,形成了“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山地循环农业体系。

创新模式,开辟农业循环新路径。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废弃物处理挑战,每年上百亿吨的农业废弃物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现有有机肥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能消纳部分农业废弃物,但在贵州山区等地区,消纳量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蚯蚓作为腐生生物,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废物为食,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蚯蚓本身具有饲用和药用价值,其养殖产生的粪肥加工成有机肥后可用于作物种植,形成了“蚯蚓消耗粪肥生产有机肥—有机肥助力作物生长—作物经饲料加工投入畜禽养殖—畜禽产生粪肥”的正向生态循环。与传统的“种养废弃物—有机肥”模式相比,引入蚯蚓养殖的“种养废弃物—蚯蚓—有机肥”模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链的延伸,成为农业废弃物处理,尤其是山地农业废弃物处理的理想方式。

品种赋能,展现优越本土适应性。当前国内蚯蚓养殖缺乏自主选育的大规模推广品种,主流的日本“大平二号”并不适合贵州的气候和环境。而“六师1号”具有明显优势,它体型更大,抗逆性和繁殖力更强,一年能增殖30-50倍,能抵御干旱、冰雹等恶劣天气,更适应山地气候环境。在农户养殖试验中,按400平方米的适宜养殖面积,“六师1号”平均每月处理畜禽粪污超5吨,蚯蚓产量达2500斤。按当前市场价,可帮助农户年增收2万余元。此外,“六师1号”养殖方式多样,不仅可进行棚内床式养殖、露天床式养殖,还能在果园林下养殖,实现套作增收。

迭代升级,持续拓展广阔应用市场。目前,“六师1号”已完成迭代升级,“六师2号”蚓种凭借个头更大、处理粪污能力更强的优势,正源源不断地发往贵阳、安顺、盘州以及重庆、云南宣威、广西黎水等地。同时,在学校龙山智能温室的蚯蚓保种基地里,“六师3号”也即将亮相。六盘水师范学院在蚯蚓品种选育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持续发力,不断结出硕果,为农业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