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依托师范院校特色,构建“五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实施心理育人质量提升工程,着力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聚焦机制优化,夯实心理育人根基。健全“校—院—班—寝”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例会制度。组建覆盖校内8个关键职能部门与25个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班,实行“清单式”管理,每月定期召开心理工作调度会,全面梳理进展、深入分析问题、精准部署任务。推行心理中心教师联系学院的包保机制,推动月度任务分解下沉、责任落实到位,做到事务管理清单化、学生活动常态化、心理访谈制度化。确保学生心理问题能够第一时间被发现、及时干预、有效处置,切实提升心理育人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锤炼队伍体系,提升心理育人实效。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学学科优势,打造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团队,为心理育人工作提供队伍保障。一是构建专业梯队,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构建起涵盖“心理督导师—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二级学院心理辅导员—心理学研究生朋辈咨询员—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联络员”队伍体系,形成“专家引领、专兼结合、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分层分类培训,夯实队伍专业素养。依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贵州省督导项目培育点的资源优势,持续引进优质师资,着力打造“三维培训”:实施专家引领工程,连续九年举办“思雅学术论坛”,邀请权威专家开展专题培训;推进骨干提升计划,每月组织心理专干进行案例督导与技能训练实训;开展全员普及工程,每学期为心理委员和寝室长开展专题培训,普及常见心理问题识别方法。近三年共开展专业培训126场,累计培训心理委员及寝室长等达1.3万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能力,扎实推进“校—院—班—寝”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贯通落实、见行见效。
聚焦模式创新,构建多元心理育人格局。学校积极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育人工作格局。一是课程体系立体化。根据学生心理成长需求,建立“必修+选修+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开发《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十余门课程,结合线上线下、选修与必修的方式,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全年组织“遇见美好”女性心理关爱、“予心清明”生命教育、“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欢乐星期五”等近百项心理实践活动,打造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覆盖学生超过20000人次。二是实践活动品牌化。连续18年打造“5·25心理健康文化节”,组织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多彩校园跑”等活动,每年举办50余场特色活动,如“心理集市”和“解忧杂货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三是咨询服务精准化。构建“线上+线下”全天候服务模式,开设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并提供预约平台,年接待来访学生800余人次。四是心理科普常态化。通过贵州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公众号、官方网站、视频号等平台,开展心理科普工作。近三年发布科普文与视频1200余条,原创内容230余条,总阅读量达130万次。五是预防干预体系化。建立“四级预警网络”,制定《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完善转介机制,与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编制《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手册》,开展新生心理普测,建立重点关注学生档案库。
聚焦社会服务,拓展心理育人领域。学校立足心理学学科优势,凝聚专业力量,自2020年起组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服务覆盖高校、基础教育、重点行业与社区,内容涵盖心理教育、咨询、团体辅导与危机干预,探索形成“3(服务)+1(助力)”志愿服务模式,积极拓展心理育人实践路径。一是深耕高校育人主阵地,推进心理育人系统建设。三年来,服务队为4万余名新生开展心理筛查,培训心理委员和寝室长逾万人次,组织心理健康活动月、团体辅导等活动,切实推动心理育人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发展。二是赋能基础教育体系,提升心理服务覆盖效能。联合地方教育部门在30余所中小学设立服务基地,开展心理教师培训、心理测评与团辅活动,线上线下累计覆盖师生逾2万人,显著增强基层心理健康支持力。三是融入重点行业与社区,拓展心理服务辐射范围。服务队深入公安、戒毒所、社区等单位,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剧干预、婚姻家庭指导及心理科普微课,打造多样化、贴近性的心理服务实践典范。四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心理赋能落地见效。聚焦脱贫地区和搬迁安置点,开展百余场心理知识普及与培训,出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手册,推动农村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发展,服务覆盖群众超万人,彰显高校服务社会的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