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战线联播
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打造中医药人才培养与民族医学传承新模式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资源,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为创新传统中医药教育模式,激活地城民族医学的文化基因,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联合贵州省铜仁市卫生健康部门,探索出一条“师承+学历+民族医学”“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破局:一场教育改革的“黔东突围”。 传统中医药教育长期面临“三重困境”:院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学生临床思维薄弱;师承教育覆盖面有限,难以适应规模化培养需求;地域民族医学传承断层,民族医药特色逐渐消逝。面对这一现实,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于2021年联合贵州省铜仁市卫生健康部门,成立“中医药教育改革联合攻坚组”(以下简称改革小组),汇聚校内外32名资深教授、46位临床专家及铜仁地区21名非遗传承人,开启了一场刀刃向内的教育革命。破冰之举始于顶层设计。改革小组历时半年调研,足迹遍及铜仁8个区县,走访苗医馆、土家医堂、侗族医馆,采集民间验方300余条,凝练出“院校筑基、师承传技、地域铸魂”的核心理念。通过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将院校系统教育的广度、师承个性化传承的深度、民族医学文化特色的厚度有机结合,形成“理论—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育人闭环。一位学院负责人介绍,“如今的课堂既有现代医学实验室,也有深山里的‘草药课堂’。”这一改革彻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围墙”,让中医药教育真正在优秀的地域文化沃土上扎根。  

重构:多维创新激活育人新动能。一是教学实践“双轨并行”:从课堂到山野,实现“知行合一”。学院推行‌“5学年制 + 假期模块”培养机制:前期夯实院校基础课程,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名医工作室”开展跟门诊、跟采药、跟炮制,记医案、记方剂、记心得“三跟三记”实践,第5年深入临床实习。140余名导师实施“双导师动态考评”,院校导师和临床导师交叉考核,导师团队既有三甲医院主任医师,也有被苗乡誉为“活药典”的非遗传承人。学生通过标准化《师承日志》和个性化《病案分析手册》双轨记录,近3年学生累计撰写《跟师笔记》10余万字。二是课程教材“双轮驱动”:推动民族医学走进教科书。教材编写团队开展“民族医药抢救工程”,历时两年完成《梵净医药》编撰工作,撰写了一批民族医药特色教材,将口传心授的技艺转化为标准化教学模块。课程体系增设“民族医学传承”必修模块,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还需掌握“指珍法”、“赶风疗法”等特色技艺。三是教研协同“双向赋能”:将临床难题转为科研突破。改革小组建立“临床—科研—教学”转化机制:临床专家每年提出特色诊疗技术难点,科研团队立项攻关,成果反哺教学。基于土家族“灯火疗法”,开发出VR模拟教学系统,使抽象技法可视化。近3年,共获批多项省级以上课题。  

蝶变:改革成效显著,谱写发展新篇。改革实施以来,学院中医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近3年,82名毕业生选择在铜仁地区基层医疗单位就职,其中23人在乡镇卫生院运用民族医药特色技术开展诊疗。这些年轻医者覆盖铜仁地区12个区县,年均服务基层患者超10万人次(其中民族医药特色诊疗6万余人次)。学院打造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与民族医学传承新模式是服务铜仁市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强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并于2025年3月获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正谋划“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版,致力于建设武陵山区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基地,打造“云上师承”智慧平台等。学院副院长白宗新表示,“要让苗医的‘千年智慧’对话现代科技,让土家医的‘山野秘方’走向世界舞台。”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时珍学院以教育创新为笔,以文化自信为墨,在黔东大地上书写着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