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黔南州坚持把推进高校产教融合发展作为提升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破解企业“招工难”与毕业生“就业难”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办学优势转变为人才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高校产教融合新生态。
一、持续优化顶层设计,促进产教融合规范发展。一是强化制度保障支持。聚焦《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长远谋划,研究出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构建产教融合新机制”“构建科教融汇新机制”“构建校产结合新机制”具体措施,持续为高校产教融合奠定制度基础。二是强化资源平台整合建设。聚焦茶产业、旅游、装备制造、学前教育、健康服务和电子商务六大行业产业,指导高校牵头成立6个职教集团,推动州内7所高职高专院校、14所中等职业学校、6个科研院所、6个行业协会、55家企业实现抱团发展。聚焦磷化工及新型储能材料产业发展需求,申创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建立和持续发挥联合体联席会议机制和工作专班作用,积极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助力磷化工及新型储能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强化信息赋能人才供给。指导黔南职院与黔云通公司共建政校企人才供需服务平台。2024年以来,累计发布人才需求清单5次、发布就业岗位数468个、开展就业指导活动2190人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企业68家、持续为企业用人、学生就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参考服务。
二、持续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产业紧密契合。一是聚焦主导产业开设对口专业。围绕磷化工产业人才发展所需,深入学校园区企业开展化工人才需求调研4次,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为磷化工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指导黔南职院新增工业自动化仪表技术、化工自动化技术、化工装备技术等4个化工类专业,联合企业持续打造自动化仪表技术专业群,准确落实“专业围着产业转”产教融合专业发展要求。二是紧扣旅游康养产业开设适应专业。鼓励支持州内高校围绕旅游演艺项目、休闲康养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指导黔南医专以护理专业为主导,依托成立医疗康养实训资源优势成立黔南医专护理院,成为黔南首个集医疗康复、健康养老、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公建公营康养机构。按照州委、州政府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安排部署,研究制定《黔南州高校赋能文旅发展工作机制》十条措施。三是紧扣大数据产业开设需求专业。持续指导州内高校积极与贵州大蔚科技公司、深圳瑞云科技、贵州渲飞科技等企业合作,加快贵州数字创意产教融合项目推进建设,并与贵州渲飞科技等企业开展座谈交流,深入了解企业产教融合需求。目前,贵州经贸职院、贵州机电职院正在优化融媒体技术与运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黔南幼专新增融媒体技术与运营专业拟于今年9月招生,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围绕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新媒体技术等方面新增3个本科专业,持续推进大数据产业需求和培养供应的供给侧改革。贵州经贸职院、贵州机电职院、黔南幼专3所高校将与贵州大蔚科技公司等企业开展实训机房共建等项目合作,有力增强新媒体产业人才适应性,为贵州数字创意产教融合项目等大数据产业项目落地持续做好人才支撑。
三、持续优化培养模式,促进人才需求相互适应。一是大力推行订单委托岗位就业。坚持以“学科专业优化+定向人才培养”为主线,打造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实现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贵州护理职院主动与医药企业持续开展“鸿翔”“泰康”“康源”等订单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了“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课堂、双管理、双考核”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二是着力推广实践教学工学交替。指导州内高校做实“工学交替”,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人才“蓄水池”。黔南职院与荔波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荔波富荔农林产业投资(集团)等7家旅游企业签订1+1+N携手服务旅游产业化协议,已选派132名学生到企业开展“工学交替”和岗位实习,持续助力荔波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三是全力推进有序衔接贯通培养。支持州内8所高职院校与省内中职学校开展“3+2”中高职贯通培养,2025年计划合作招生11300人。聚焦磷化工、物流、旅游、康养等专业发展需求,指导6所中职学校与黔南师院、贵阳康养职业大学开展“3+4”中本贯通培养,2025年计划合作招生293人,“3+4”中本贯通培养招生规模连续三年保持增长。
四、持续优化合作方式,促进服务企业提质升级。一是“引企进校”共建实训基地。贵州机电职院坚持“引企驻校、前校后厂、产教互融、协同创新”的教学理念,积极与贵州优度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热流道产教融合教学工厂”实训基地,持续推动“校中厂”模式高效运作。二是“驻企实践”共建产业基地。贵州盛华职院坚持“企业主导实践运营,学校主持教学管理”原则,以百鸟河数字小镇企业作为师生教学能力实践运营的重要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贵州梦动科技引进20家客户的54个项目融入教学,2024年以来,企业基地运营期间累计实现产值1824万元。三是“教研一体”共建科研中心。支持州内高校充分发挥教研优势积极服务地方行业企业提质发展。黔南师院现有教育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自科类科技创新平台39个,充分依托大学科技园(黔南高新区)联合黔南州规模以上企业共建中试生态产业基地,服务黔南州新能源和磷化工主导产业产品中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