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战线联播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完善“四个机制”奋力打造学前教育国家试点“贵州样板”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2023年12月,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入选为全省唯一一个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国家级试点。入选以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试点工作为契机,围绕“优布局、强保障、壮队伍、提质量”目标,探索构建“四个机制”,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一、完善资源供给机制,促进布局优化

一是科学规划资源布局。统筹人口变化与城乡发展趋势,动态调整幼儿园布局。同时,对乡镇幼儿园进行了提质升级改造,学前教育资源布局更加优化。二是扩增公办学位供给。两年内新增城乡公办园2所,增加学位540个,完成1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回收治理工作,增加学位180个。三是强化普惠资源覆盖。构建“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普惠体系,公办园幼儿在园占比达89.13%,提升17.62个百分点,普惠率增加至97.2%。

二、强化经费保障机制,提升办园能力

一是提高公办园生均经费标准。制定试点期内每年按照10%标准提升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机制,生均公用经费由2023年600元/生·年提高至2025年720元/生·年,有力保障了园所运转。二是加大普惠性民办园补助力度。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实行生均经费梯级奖补制度,根据年检结果分别按照300元/生·年、200元/生·年、100元/生·年标准给予奖补,民办园保教质量明显提升。三是加强幼儿园财务监管力度。实行“四统一户”制度,督促幼儿园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法规和财经制度;民办园按照《贵州省规范民办教育收费行为暂行办法》备案收费,坚决遏制幼儿园过高收费、过度逐利,切实减轻家长负担。

三、优化师资建设机制,增强队伍活力

一是创新编制供给方式。印发《印江县中小学教师编制统筹动态管理办法》,2年内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调剂190个编制到学前教育,实现公办园教师“全员编制内”。二是优化岗位结构比例。积极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两年内,幼儿园教师高级岗位占比从2023年的8%提升至15%,中级岗位占比从55%提升至63%,进一步激发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多渠道补充师资。通过“特岗计划”、优师专项计划、事业单位招聘等招聘渠道,两年内新增公办园教师96名,保健医生9名,进一步壮大幼儿教师队伍,实现了“零临聘教师”。四是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构建起“国培引领、省培统筹、市培深化、县训主体、校本扎根”的五级培训体系,年均培训教师及后勤人员1000人次以上,实现能力提升全员、全岗覆盖。

四、构建质量提升机制,促进城乡均衡

一是构建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机制。建立优质园引领薄弱园办园质量提升机制,制定《印江县学前教育“三个全覆盖”工作计划》,实现教研指导责任区、农村资源中心、幼教集团“三个全覆盖”,有效缩小城乡园际质量差距。二是构建学前教育内涵发展平台。一方面,以“一园一品”建设为抓手,支持幼儿园开发具有本土文化的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园多样化、有品质发展。另一方面,围绕机制、环境、教研、课程、家校园社协同及评价六个维度,系统构建“六位一体”幼小科学衔接新模式,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内涵质量。三是构建数字化资源共享机制。建成覆盖城乡幼儿园的数字化资源协同共享机制,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课程资源、教学案例、教师培训、家园互动等功能,实现优质资源的区域共享。

一年来,“政府善为、园所善治、家庭善引”三线发力,实现了“三个明显提升”。一是普及普惠水平明显提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率较2023年分别提升了0.5、1.83、13.49个百分点。二是优质资源供给能力明显提升。两年内,新增省、市、县级示范幼儿园14所,全县优质园在园幼儿占比率达86%。三是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通过建立家园共育机制,组织开展幼儿家长“三走进”(进园所、进教室、进食堂)和“三参与”(参与课程建设、特色活动和膳食管理)等活动,满意度由2023年的83.8%提高到2025年的97.8%。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幼有善育”目标,持续深化试点改革,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贵州样板、印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