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食品安全事关千家万户,是教育民生工程的重要一环。2025年以来,开阳县以“四个最严”(最严标准、最严监管、最严处罚、最严问责)要求为指引,聚焦学生餐管理全链条,通过建机制、强监管、抓源头、保质量,打出校园食品安全整治组合拳,全力守护全县7万余名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一、高位推动,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
县委、县政府将校园餐集中整治工作纳入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对突出问题进行常态化研究;省市县相关领导多次到县教育局指导工作,确保各方责任压实。印发《开阳县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方案》,明确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压紧压实“两个责任”。全县各中小学校园共投入2100.41万元用于食堂设施设备提档升级改造,全县89所公办学校已按要求纳入“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并有序向社会开放学校食堂实时操作情况,接受社会广泛监督。
二、严把四关,筑牢食品安全防火墙
一是严把源头管控关。实行县域统一招标采购,严格审核供应商资质,对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建立退出机制。创新“四查四验”食材入场制度:查检疫证明、查质检报告、查生产日期、查包装完整性;验外观品质、验数量规格、验温度湿度、验运输条件。二是严把加工操作关。推行“五常法”现场管理(常整理、常清扫、常清洁、常提醒、常排查),各中小学校园均按要求制作各功能区标识标牌。严格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开展食品安全培训4场次,惠及1000余名食堂从业人员,建立“党委、政府分管负责人+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学校校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五方陪餐制度,累计收集改进建议512条。三是严把资金监管关。严格执行“五公示”制度(每周食谱、每日食材清单、食材询价定价表、每日成品菜图片、食堂运行日(月)结算表),设立学生餐“三方共管账户”(企业+银行+教育局),实行校财局管管理模式,通过共管账户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对资金流向数据实时监控,确保资金安全。四是严把应急处置关。建立完善《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专项工作机制》,组建由教育、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公安、卫健局、财政局、审计、发改局等部门联合的应急处置队伍,常态化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要求学校在验收食材时若发现有质量问题,特别是肉类发现有异味、发霉、有蛆虫等现象,要第一时间上报教育主管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联合处置队伍第一时间赶赴事发学校处置。
三、创新机制,提升长效治理效能
一是智慧监管提质效。将全县各中小学校园食堂纳入“互联网+明厨亮灶”智能分析预警一体化服务平台管理,及时将学校食堂监控覆盖区域数据传输到省市相关平台,接受监督。同时建立完善校园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该平台集学校信息、食堂工人信息及违规行为抓拍、食材采购、经费管理等环节一体化管理,能自动抓拍食堂工人违规行为并自动预警,避免食品安全隐患发生。二是社会共治聚合力。建立膳食家长监督委员会,按要求开展“五方陪餐”,举办“食堂开放日”活动,建立有奖举报制度,认真受理12345平台投诉案件,通过上述举措,充分发挥社会共治,提升学校食堂长效治理,确保食品安全。三是考核评价促落实。将食品安全纳入学校年终目标考核指标,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定期开展满意度测评活动,对满意度较低的学校负责人进行提醒约谈。
四、抓实举措,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自开展校园餐集中整治以来,一是抓“七项指标”提升。深入查找问题57个、完成整改56个、问题整改率达98.25%,新建(修订)完善相关制度7个,办理事实12件,追责问责15人,移交问题线索8个,追回资金67.663415万元。二是加大投入实现提档升级。共投入1740余万元用于食堂改扩建,拟增加餐位3020个,解决开阳一中、三中、五中错峰就餐问题。投入360.41余万元用于全县各学校增设食堂三防、消毒、餐具等设施,增强了食堂的卫生清洁功能,提升了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三是着力打造标准化食堂。县市场监管局、县教育局两部门共同联动,在全县各类学校食堂中联手优选打造20家“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标准化食堂”,该项目为开阳县年度“十件实事”内容,每季度按期推进。目前,已完成12家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标准化食堂打造,组织相关学校食堂管理人员对打造的标准化食堂开展了3场现场观摩交流,引领推动全县中小学校园食堂规范化、标准化运行,进而提升学生餐食质量。四是集采降低食材采购成本。2025年8月前完成粮油的招标工作,每斤大米预计减少0.37元,预计可节约88.8万元/年;食用油每斤预计减少0.3元,预计可节约17.7万元/年,节约的资金将用于提高学生的餐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