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各级各部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公平和质量两大教育发展主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一扎根两服务”应用创新高素质人才,聚焦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着力打造民族地区人才培育、科技创新、文化传承高地和服务社会前沿阵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一、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发展根基
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压实“第一责任”“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不断提升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和舆情应对处置能力。坚持党建与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组织活力和战斗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在教学、科研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严格落实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广泛开展“莲山学子”“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等主题活动,围绕“爱党爱国”主题,循循善诱、润物无声,让思政教育更加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实践者、开拓者。
二、建强育人队伍,激发内生动力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配齐配强校院两级思政师资及干部队伍,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部门学院各司其职、全体干部教工积极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推动各方力量主动融入育人各环节,形成“大思政”育人的强大合力。学校深入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每年重点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思政工作人才,着力构建由辅导员、班主任、处科级党员干部、党支部书记、心理教师以及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等部门人员联合组成的思政工作队伍。紧密围绕辅导员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影山芳林”辅导员沙龙等主题活动,不断拓宽辅导员视野,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辅导员工作室“田田的密语”已获批贵州省普通高校名辅导员工作室。截至目前,学校共有专兼职辅导员70余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3人。
三、拓展育人平台,赋能学生发展
创新育人工作载体,着力构建课程、科研、管理、实践、服务、文化、组织、网络、心理、资助“十大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切实将思政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打通铸魂育人“最后一公里”,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形成地方高校“三全育人”新模式。充分利用“四月八”“六月六”等传统节日,开展“民族文化艺术节”“家乡的节日”等主题活动,举办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经典传唱、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各民族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让思政工作有精气、接地气、聚人气。学校打造的“弘扬红色精神,喜迎百年华诞”党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展馆,获得全国易班共建高校优秀工作案例;学校获教育厅批准为贵州省第一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四、推进课程创新,提升育人质效
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探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断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领导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全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由以往思政理论课“独唱”变成覆盖全课程的“大合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实施思政课教学模式及方法改革,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本科生中开设该课程,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法治理论教学体系,并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设为相关专业必修课和公选课。探索创新“以课堂为主场的1+1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深入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三结合”教研活动和“三年轮转老带新制度”,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守牢课堂育人主阵地。
五、健全服务机制,优化育人环境
自学校获批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以来,依托该项建设,夯实“一站式”学生社区基础,切实将学生社区打造成为学生党建思政工作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基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由学生工作部(处)牵头,各二级学院按照公平、开放、竞争、择优的原则,选聘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学习成绩优良的高年级党团员、学生干部担任辅导员助理,在原有楼长、层长、寝室长“三长”基础上增设管理助理岗。统筹规划制定及管理方案,建立健全“网格管理+学生公寓”双向网格化学生管理体系,确保学生教育管理全覆盖、无死角,不断探索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形成同向同行、互联互通的长效制度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学生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0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