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的笔下,“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便产生了如同交响乐一般的教学”。在思南,这种“如交响乐一般的教学”正汇成课堂的主旋律,学生、教师、小组恰如灵动的音符,他们既保有个体动听的音色,又共同奏响一曲和谐的教育欢歌。
课堂焕发“学习的奇迹”
引子:李慧的故事
记者仔细端详着眼前这个女孩:两道新月眉,一双灵动目。谈吐自信,声音甜美,笑靥如花,酒窝如蕾。这就是那个初中两年在课堂上从来不发言、怯弱冷漠的学生李慧(化名)吗?记者与她聊起了曾经的过往。
记者:两年的时间为什么在课堂上一言不发?
李慧:其实也不是不想说话,就是没有勇气,害怕说错了被同学们嘲笑,受老师批评,不敢说。
记者:每天八节课,你算一下,这两年是多少节课,老师们没有找你谈过吗?
李慧:找过,但是我胆子小,不敢和老师们说话。老师们也怕伤害我的自尊心,不会强求我回答问题。
记者:你上课不说话成为大家习惯的一种常态。在这种常态下,你有话不敢说,也没有人再叫你回答问题,那是一种什么感受?
李慧: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有时候会觉得自己跟这些没关系。
记者:那是什么让你开了金口?
李慧:我上初三的时候,学校开始使用高效课堂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是自己学习、交流、讨论、展示。尤其是英语课上,罗老师设计了许多特别好玩的游戏,激发起我想说话的冲动,但因为从来没有在课堂上讲过话,这种惯性导致我很能憋得住话。
记者:罗老师注意到你了,她的期待与鼓励是不是恰恰顺应了你内心的需求?
李慧:是的。罗老师很亲切,当我游离于学习之外的时候,她非常努力地想帮助我,我完全可以感受到。在她的眼神里我能看到真诚与召唤,感受到一股力量。她找我谈话,总是很关心我的感受,没有因为成绩落后厌烦我。同时,课堂上的自由气氛让我内心生发出前所未有的安全感,说错了也不怕被嘲笑,说对了同学们就会用掌声鼓励我。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的胆怯心理不知不觉消失了。
我发现无论是和同学交流,还是在聚焦处展示,我都可以把零碎的想法串联起来,还可能边说边产生新的想法,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妙!是我之前从没体验过的。现在进行课堂展示的时刻,我偶尔会刹不住话匣子,但想到要让大家都有机会,我就会忍一下。
李慧口中的罗老师,就是思南县第五中学原副校长罗来英,现任思源实验学校校长。罗来英看到李慧在陌生人面前侃侃而谈,那份自豪与感动从她的嘴角眉梢流淌出来,“李慧只是思南县第五中学的个例。课改引发了我们对教师是谁、教育是什么、学生是谁等问题的深刻追问与思考。当看清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教育不仅要考试成绩更要育心,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习做人的时候,教育观念及行为就回归到从人的成长规律、心理需求出发,思考自己的课堂设计,做到既关注知识本身,关注能力培养,更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做人。”
罗来英所言的这种理念,已经内植于心、外显于形,是思南县“全人教育”理念的落脚点,是尊重孩子的天性与个性,引发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从而开辟出一条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路径。记者不禁对这种课堂充满想象和向往。
如同交响乐般的教学
推开思南县第五中学的一间教室门,师生正在学习郑振铎的散文《猫》。仔细观察,各小组的进度稍有不同:有的小组在埋头独学,有的小组在低声交流,有的小组在黑板上书写学习成果。
记者置身于正在交流的小组旁,他们正在梳理几只小猫的来历、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以及对“我”的影响。3个学生每人主讲一只猫的故事,一个人讲完,其他人补充。
讲到对“我”的影响时,其中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养小狗的经历。他告诉同学们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偏见去判断事情的真伪。故事讲完,组长分享体会,他头头是道地点评:“王佳一(化名)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善待生命、同情弱者、关爱小动物的同时,要审查自己判断是非的标准,非常好。”
记者正感慨着学生的“了不得”,班级展示开始了。展示的小组采用角色扮演形式,小组成员分别扮演郑振铎、三妹、张嫂和今日说法主持人。
上到台前,众目聚焦之下,几个学生立刻进入了角色。首先,主持人上场:这只小猫不仅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还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组的关注,因为这只小猫身上发生了三起命案。我昨晚做了一个梦,一只遍体鳞伤的小猫向我哭诉,要我状告郑振铎,给自己申冤,并代表它提出几个问题:“郑振铎你亲眼看到小猫捕杀了芙蓉鸟吗?凭什么判断小猫是祸首?当你发现真相的时候,有没有反省自己?”
“郑振铎”做了悔不当初的陈述后,主持人又走向观众:“由于主人的偏见,一只小猫惨死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听了当事人的忏悔,你觉得小猫在天堂会原谅他吗?”一个“观众”站出来说,我觉得做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好恶、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后悔一生。主持人话题一转:“‘我’的过失使良心不安,而且永不养猫。说明‘我’具有什么样的品格?”此问一出,激起满堂掌声。
此时,不论是提问者,还是回答者,学生们的学习已经不只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是更具人文情怀,不仅对小猫有怜悯之情,对“我”的过失也给予了客观的评价,把课堂从知识能力层面上升到做人处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
师生全情投入,展示完毕,教师总结说:“在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别人误解过?怎样才能减少彼此间的误解?如果有误会,何不趁此机会解开心结?懂得尊重、善待他人,满怀宽容平等,生活会更美好。”
一节课结束了,师生仍然沉浸其中,意犹未尽。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评价小组合作学习为交响乐团:“好像不同乐器的声音,相互协调地鸣响而产生了交响乐那样,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便产生了如同交响乐一般的教学。”思南县的课堂给人的印象,正是这种错落有致的思维交响。
唤醒学习的内在动力
一直以来,交响乐被称为“生命的旋律”。思南县在这首“课堂交响乐”中唤醒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也帮助每个师生发现更好的自己。
合朋溪中学远在深山,距思南县城一个小时车程,山路十八弯。恰似这里的课改经历曲折后,最终展现出师生的心智成长。
座谈会上,师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对课改的感受。教师朱泽林说,思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合朋溪是大山里的学校,信息欠发达,学生们平时少有机会与外界接触。课改之前,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师板书,学生记笔记。学生的普通话说得不流利,讲话很害羞,除了个别优秀生,少有学生可以流畅地回答问题。课改一年,教师对“让学习发生在孩子身上”、“教学以学为中心”这样的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以前,我认为关心学生就是让他会做题,会回答问题,考个好成绩,但是很少考虑学生作为人的情感需求,认为那是家长的事情。这样的出发点让我和学生相处一尺、相隔万里。而今,我们是从孩子的成长规律出发,从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着眼,师生之间有了心灵的互通互动,师生教学相长,学习成了一种享受,克服困难成了一种自我挑战。学生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下,懂得了克服困难是能力更是美德,内在的学习动力被唤醒。
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敢发言,而且还敢争论;不仅主动学习,而且还善于交流;不仅侃侃而谈,而且还落落大方。
学生王志(化名)个子不高,方方正正的脸型,刚站起来时脸上闪过一丝羞涩,随后便镇定下来:“我普通话说得不好,以前怕同学们笑话,上课的时候很少开口。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后,老师上课很少自己讲,而是让我们自主合作学习,有不明白的互相讨论研究,鼓励我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会提出不同的看法,说错了也不会有人嘲笑,而是会得到小组同学的帮助,甚至引发全班同学的大讨论。这样的课堂氛围特别能够吸引我,这种学习很有趣……”
学生的这种变化不仅发生在合朋溪中学,纵观思南县每所学校的每堂课,都焕发着“学习的奇迹”。思南县第三小学学生陆伟(化名)说,现在上课,我们可以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用担心违反课堂纪律。当然,我们不会说与学习无关的话题。有一次讨论我记忆特别深刻,有一道题开展对学时,我与对子交流产生了意见分歧,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然后组内学习时,全组又对此进行讨论,依然无法达成共识。最后,我们将老师请过来,老师三言两语就点到了关键处,原来是我错了。我不仅知道错了,还知道为什么错了。这样的学习真痛快,有拨云见日的感觉。
思南县第一小学教师曾蓉说,在传统课堂上,最多的互动是师生之间的问答,一问一答式的课堂,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经过思考后的生成。这样的问题是教师给予学生的,学生的学与思依然是固化的。而高效课堂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生成,是在与知识直接对话过程中的自我发现。课堂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解放了学生的空间和时间,获得“学习的基本自由”,配上了一把“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金钥匙。
提升学生的精气神
“如果说以前的课堂是冬日里枯黄的草原,是没有生机的盐碱地,是黄沙漫天的沙漠,那么课改后的课堂就是春意盎然的森林,生机勃勃的大花园,更是等待探寻的神秘海洋。而每个小组就是花园里的每个区域,更是神秘海洋里的科考队员。”这是思南县第三中学学生杨晨(化名)对新课堂的感受。
杨晨是小组长,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班里听写,我没有多想,批改完就直接发给组员了。结果被组员批评了:好的没表扬,错的没改正。我心里十分难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我还是强忍着没让眼泪流下来。这件事虽小,可是我却看得比天大,由此知道了尽责尽职当从小事做起。
之后,为了当好小组长,杨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总结经验教训,成为同学们信任的小组长。
不仅只有小组长懂得了责任担当,普通组员同样得到了锻炼。何倩(化名)记忆最深刻的是学习《藤野先生》一课时的情景:
那天有许多老师来听课,但我们丝毫不紧张。8个小组各自研学,讨论交流。展示时,各组派一个代表主讲。当时同学寇宇提了一个问题,“在仙台鲁迅获得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藤野先生也非常照顾他,可他最后为什么选择离开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见解,可我却有自己的想法。我主动站起来回答这个问题,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回答非常赞赏,夸我善于思考,善于总结。
从此以后,何倩自信心更强了,由内向外散发着阳光的气息。正如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所言,学生的学习动力不是来自家长、老师的说教,不是来自课堂常规,老师和同学真诚的赞美、信任、鼓励才是学习不竭的动力源,才能找回学生原始的对未知的好奇与渴求,才能朝气蓬勃,充满精气神。“全人课堂”带给学生的正是这样的体验。
从思南县城学校的课堂到农村学校的课堂,师生们精神焕发的状态、睿智机警的辩论、凝神钻研的场景,无不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思南的课改改变的不仅是学习方式、工作态度,更是人的精神和信念。思南教育人正非常用心地在打造能够帮助学生丰盈心灵、树立志向、强大胆识、养成智慧的学习场。
“组织”的育人力量
“如果大家赞同我的帮扶方案,就举起你的右手!”当五只右手高高举起的时候,一场自发组织的小组会议宣告形成重要“决议”:为帮助小组成员张露洁渡过难关,他们将省下早餐的钱,还要向全班发出倡议募捐,同时还将利用周末时间分头到餐馆洗盘子挣钱……
这是发生在思南县第三中学八(6)班教室里的一幕,这个小组叫“坚如磐石”。组员张露洁的母亲残疾,一家人靠父亲打工维持生计,然而突遇不幸,父亲因心肌梗塞离开了人世,家务没人料理,张露洁被迫辍学。
失去了一位成员的“坚如磐石”组,5个成员都显得郁郁寡欢,没有了往日的欢声与笑语,每个人心里都觉得丢了什么似的。
终于,组长李宇沉默不下去了,一天早晨他郑重地向小组成员宣布:放学后,请大家留下来商量一件事。
当其他同学都踏上回家路的时候,“坚如磐石”小组的5位成员却表情凝重,围坐在一起,开始研究如何帮助他们的组员张露洁。
“我们可以把早餐钱省下来,每周就可以筹集50元去帮助张露洁了。”组员许曦提议。
“我们的能力太有限了,还是倡议全班同学为她捐款吧!”组员陈一熙补充。“我们还可以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另外,我们每周还可以以一起做作业为由,轮流到她家帮助做家务。”组员徐小刚想得更周到……
最终,大家一致形成并通过了帮扶计划。
第二天,5个身影就出现在通往张露洁家的路上。他们坚定地认为,“‘坚如磐石’小组是一个集体,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否则团队就会缺腿断臂”。
次日清晨,蒙蒙雾气,却笼罩不住6个靓丽的身影,遮挡不住6张快乐的笑脸--在5位同学的合力帮助下,张露洁又重返校园,“坚如磐石”小组的风采又如往昔。
这个团队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随后的一个周末,李宇的妈妈路过一个餐馆,无意间发现了正在洗盘子的儿子。那时候,她是惊诧的。晚上,儿子郑重地向父母道出实情。
“什么?你为了帮助别人而去打工?”
“是的,难道你们不希望我进步吗?看到我的进步你们应该高兴才是……这是我们小组集体的决定,也是我的决定,请你们尊重我的想法。你们还记得吗?我去年住院期间,我们小组的同学每天放学后去医院给我辅导落下的课。”李宇诚恳的表达说服了父母,他为团队的这种担当也打动了父母。
一个月以后,张露洁向本组成员提出倡议:周日到敬老院做义工,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从此,每个周末,敬老院的老人又多了一份快乐和幸福。6个身影、6张笑脸、6双纤手,美丽动人。
“六合一”,托起的是小小的天空,追求的是生命的成长与快乐。每一个成员在面对同伴困难的情况下,不仅伸出了援手,更在事件中努力担当,他们诚心付出的精神力量,也深深地打动了班主任蒲云鹄。
类似这样美丽动人的故事,在课改后的班级里经常上演。而那一个个建设到位又充满战斗力的小团队,成为整个思南课改的学生力量。这种力量,拥有自主动力,充满组织凝聚力,彰显责任意识,育己更育人。正如雷锋所言: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小组首先是学习团队,在班级里,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帮扶,共同为团队荣誉而战,实现共同成长。这是课改中对于小组的基本要求,与此相对应的小组成长故事,思南的每位教师都能讲出不少。然而,从学习组织发展成为生活共同体,继而能向精神共同体成长,才是观察一个区域、一所学校课改建设的更大价值。
合朋溪中学教师刘福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节英语课上,组长徐渼雯给小组成员分配朗读任务时,同样给全班最怪癖、成绩又差的学生小陈分配了任务,并指导和鼓励他勇敢展示。轮到小陈时,他一个一个单词地将那一句英语读完,同学们都觉得好笑,但刘福花很感动,马上肯定了小陈的学习精神和态度……第二次,小陈就能读好一个短句了。自那以后,小陈上课不迟到了,作业也开始独立完成……刘福花知道,小陈的改变来自于团队的帮扶和相互的激发。而这个小组里,不仅小陈一个人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其他7位同学也都呈现出很大的进步。徐渼雯告诉刘福花,“我们小组除了管理常规以外,每周都要总结一次,对最优秀的和进步最大的组员要给予奖励,没有进步或者退步(犯错)的,要给优秀的和进步大的组员每人折5个千纸鹤……”后来刘福花了解到,班里许多小组都有自己的组约和发展目标,所以每一个人的进步根本不用老师和家长过多操心!
这一点也得到了许多家长的印证。家长廖晓琴表示,思南课改一年多,自己孩子身上呈现出三大变化:做事大胆主动了,学习自觉了,乐于帮助人了。她觉得,这不仅是教师的引领,更是小组这个团队的功劳。
教师赵晓青眼中调皮不懂事的儿子在思南一小读书,她发现这一年多来儿子变化很大,母亲节第一次主动给她做了贺卡,让她颇为感动。更重要的是,作为小组长的儿子,不仅自己快速成长,还带领着小组成员一同发展,每天口中念叨的就是小组。他身上逐渐体现出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让身为母亲的赵晓青十分欣慰,她说,课改关注人性的成长,小组则是课改中最核心的抓手,也是学生成长动力培植的最小组织。
歌德说,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而小组成为每一个孩子走向社会和群体生活最重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才能创造出更好的风景,走出更丰富的人生。育人的价值,便在这样的组织中彰显!
(责任编辑:gzsedu_yt)